丹江口库区流域面源污染输出规律与养分收支研究
摘要 | 第13-15页 |
ABSTRACT | 第15-17页 |
1 前言 | 第18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8-19页 |
1.2 选题依据 | 第19-22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2-34页 |
2.1 面源污染的现状 | 第22-23页 |
2.2 面源污染的特点与危害 | 第23-25页 |
2.2.1 面源污染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2.2.2 面源污染的危害 | 第24-25页 |
2.3 面源污染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| 第25-30页 |
2.3.1 流域中氮素的来源 | 第25-27页 |
2.3.2 流域中磷素的来源 | 第27-28页 |
2.3.3 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 | 第28-30页 |
2.4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30-34页 |
2.4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30-31页 |
2.4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31-32页 |
2.4.3 当前研究的不足 | 第32-34页 |
3 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34-38页 |
3.1 研究目标 | 第34页 |
3.2 总体思路 | 第34-35页 |
3.3 研究内容 | 第35-36页 |
3.4 技术路线 | 第36-38页 |
4 典型小流域面源污染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| 第38-59页 |
4.1 研究区概况 | 第38-41页 |
4.1.1 自然条件概况 | 第38-40页 |
4.1.2 社会经济状况 | 第40-41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5页 |
4.2.1 监测点的选择 | 第41页 |
4.2.2 水质监测 | 第41-42页 |
4.2.3 数据收集与处理 | 第42-45页 |
4.2.4 频数分析 | 第4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8页 |
4.3.1 小流域总氮浓度时空变化规律 | 第45-51页 |
4.3.2 小流域总磷浓度时空变化规律 | 第51-57页 |
4.3.3 讨论 | 第57-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5 典型小流域硝态氮输出过程及主控因子研究 | 第59-93页 |
5.1 研究区概况 | 第59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9-73页 |
5.2.1 水质监测 | 第59-60页 |
5.2.2 数据收集与处理 | 第60-66页 |
5.2.3 研究方法 | 第66-73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3-92页 |
5.3.1 小流域特征 | 第73-75页 |
5.3.2 小流域硝态氮输出季节性规律 | 第75-77页 |
5.3.3 小流域特征对硝态氮输出的影响 | 第77-89页 |
5.3.4 讨论 | 第89-9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6 典型小流域养分收支研究 | 第93-106页 |
6.1 研究区概况 | 第93-95页 |
6.2 材料与方法 | 第95-100页 |
6.2.1 养分平衡方法 | 第95-96页 |
6.2.2 实地调查与数据收集 | 第96-100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0-105页 |
6.3.1 小流域作物种植结构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6.3.2 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| 第102页 |
6.3.3 小流域氮素收支研究 | 第102-104页 |
6.3.4 讨论 | 第104-105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7 入库支流养分收支研究 | 第106-136页 |
7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06-109页 |
7.1.1 自然经济状况 | 第107-108页 |
7.1.2 社会经济状况 | 第108-109页 |
7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09-124页 |
7.2.1 人为净氮输入量 | 第109-117页 |
7.2.2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| 第117-122页 |
7.2.3 通径分析 | 第122-124页 |
7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24-134页 |
7.3.1 入库支流流域氮输入特征 | 第124-129页 |
7.3.2 入库支流流域氮输入与支流氮输出的关系 | 第129-131页 |
7.3.3 入库支流流域氮输出对氮输入情况的响应 | 第131-133页 |
7.3.4 讨论 | 第133-134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8 结论与总结 | 第136-140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36-138页 |
8.2 特色与创新 | 第138页 |
8.3 问题与展望 | 第138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56页 |
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学术研究 | 第156-158页 |
致谢 | 第158-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