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3-14页 |
1 前言 | 第14-30页 |
1.1 砷污染来源、现状及危害 | 第14-18页 |
1.1.1 砷污染来源 | 第14-15页 |
1.1.2 砷污染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1.3 砷污染危害 | 第16-18页 |
1.2 砷污染治理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2.1 沉淀法 | 第18页 |
1.2.2 离子交换法 | 第18-19页 |
1.2.3 吸附法 | 第19页 |
1.2.4 膜分离法 | 第19-20页 |
1.2.5 生物法 | 第20-21页 |
1.3 矿物材料在含砷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4 地下水除砷方法及研究现状 | 第22-27页 |
1.4.1 地下水中砷的迁移、富集和转化 | 第22-23页 |
1.4.2 地下水除砷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3 PRB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| 第24-27页 |
1.5 研究背景、意义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7-30页 |
1.5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7-28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1.5.3 创新点 | 第29页 |
1.5.4 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2 天然锰矿的筛选及除砷性能研究 | 第30-58页 |
2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6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2.2.2 实验方法 | 第32-35页 |
2.2.3 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3 结果和讨论 | 第36-57页 |
2.3.1 锰矿除砷效果及筛选 | 第36-37页 |
2.3.2 pH对锰矿除砷效果的影响 | 第37页 |
2.3.3 光照条件对锰矿除砷效果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3.4 粒径对锰矿除砷效果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2.3.5 共存离子对锰矿除砷效果的影响 | 第39-45页 |
2.3.6 pH与共存离子正交实验研究 | 第45-56页 |
2.3.7 锰矿再生分析 | 第56-57页 |
2.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3 化学法改性锰矿除砷效果及性能研究 | 第58-71页 |
3.1 引言 | 第58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60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58页 |
3.2.2 实验方法 | 第58-59页 |
3.2.3 锰矿改性方法 | 第59页 |
3.2.4 吸附影响因素 | 第59-60页 |
3.3 结果和讨论 | 第60-70页 |
3.3.1 不同改性方法除砷效果分析 | 第60-64页 |
3.3.2 铁改性锰矿除砷性能研究 | 第64-70页 |
3.4 小结 | 第70-71页 |
4 铁氧化菌改性锰矿除砷性能研究 | 第71-80页 |
4.1 引言 | 第71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3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71页 |
4.2.2 微生物培养实验方法 | 第71-73页 |
4.2.3 微生物改性锰矿的制备 | 第73页 |
4.2.4 吸附试验及改性锰矿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| 第73页 |
4.2.5 砷的测定方法 | 第73页 |
4.3 结果和讨论 | 第73-79页 |
4.3.1 改性锰矿与原始锰矿除砷效果对比 | 第73-74页 |
4.3.2 pH对改性锰矿除砷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4.3.3 温度对改性锰矿除砷的影响 | 第75页 |
4.3.4 共存离子对改性锰矿除砷的影响 | 第75-79页 |
4.4 小结 | 第79-80页 |
5 天然锰矿与TiO_2矿石混配除砷性能研究 | 第80-84页 |
5.1 引言 | 第80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80-81页 |
5.2.1 实验材料 | 第80页 |
5.2.2 实验方法 | 第80-81页 |
5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1-83页 |
5.3.1 锰矿与锐钛矿混配研究 | 第81-82页 |
5.3.2 锰矿与金红石混配研究 | 第82-83页 |
5.3.3 锐钛矿混配与金红石混配除砷效果比较分析 | 第83页 |
5.4 小结 | 第83-84页 |
6 锰矿除砷机理研究 | 第84-104页 |
6.1 引言 | 第84页 |
6.2 材料与方法 | 第84-91页 |
6.2.1 实验材料 | 第84-85页 |
6.2.2 吸附等温线研究方法 | 第85-86页 |
6.2.3 吸附动力学研究方法 | 第86-88页 |
6.2.4 锰矿的成分分析方法 | 第88-89页 |
6.2.5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89-90页 |
6.2.6 红外光谱分析(FTIR) | 第90页 |
6.2.7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90页 |
6.2.8 比表面积测试(BET) | 第90-91页 |
6.3 结果和讨论 | 第91-103页 |
6.3.1 吸附等温线研究 | 第91-94页 |
6.3.2 吸附动力学研究 | 第94-97页 |
6.3.3 锰矿除砷机理分析 | 第97-103页 |
6.4 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7 PRB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| 第104-126页 |
7.1 引言 | 第104-105页 |
7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7.2.1 实验材料 | 第105页 |
7.2.2 实验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7.3 结果和讨论 | 第106-125页 |
7.3.1 PRB材料造粒和负载 | 第106-109页 |
7.3.2 PRB工程模拟实验研究 | 第109-111页 |
7.3.3 PRB工程设计 | 第111-121页 |
7.3.4 监测结果分析 | 第121-123页 |
7.3.5 PRB工程生态安全评价 | 第123-125页 |
7.4 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8 结论及建议 | 第126-129页 |
8.1 结论 | 第126-127页 |
8.2 建议 | 第127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43页 |
附录I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43-144页 |
致谢 | 第144-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