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客车车身结构模态分析 | 第13-21页 |
2.1 模态分析方法 | 第13页 |
2.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| 第13-14页 |
2.3 车身骨架模态计算 | 第14-19页 |
2.3.1 模型建立 | 第14-15页 |
2.3.2 模态计算 | 第15-19页 |
2.4 结果分析 | 第1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| 第21-37页 |
3.1 柔性体概念 | 第21页 |
3.2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 | 第21-26页 |
3.2.1 柔性体上任意点的位置向量、速度和加速度 | 第21-22页 |
3.2.2 外加载荷 | 第22-23页 |
3.2.3 刚柔耦合系统的能量 | 第23-25页 |
3.2.4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 | 第25-26页 |
3.3 ADAMS/CAR整车建模 | 第26-30页 |
3.3.1 柔性体车身建模 | 第26-27页 |
3.3.2 前后悬架模板建立 | 第27-28页 |
3.3.3 转向系模板和动力系统模板建立 | 第28-29页 |
3.3.4 前、后轮胎模板建立 | 第29页 |
3.3.5 整车组装 | 第29-30页 |
3.4 路面谱的创建 | 第30-32页 |
3.4.1 路面谱等级 | 第30-31页 |
3.4.2 路面谱建立 | 第31-32页 |
3.5 整车仿真 | 第32-35页 |
3.5.1 整车动力学仿真过程 | 第32-33页 |
3.5.2 载荷谱提取 | 第33-3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疲劳寿命分析 | 第37-49页 |
4.1 疲劳分析方法 | 第37页 |
4.2 惯性释放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3 疲劳寿命分析 | 第40-47页 |
4.3.1 疲劳分析过程 | 第40-42页 |
4.3.2 疲劳分析结果 | 第42-4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车身轻量化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| 第49-59页 |
5.1 静力分析 | 第49-53页 |
5.2 优化后疲劳寿命分析 | 第53-5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59-60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