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土拱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抗滑桩动力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桩间挡板土压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1.3.1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本文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2 桩间土体土拱效应理论分析 | 第19-31页 |
2.1 土拱效应原理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1.1 土拱效应的形成条件 | 第19页 |
2.1.2 土拱效应的形成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2 桩间土拱效应原理分析 | 第20-26页 |
2.2.1 桩间土拱形成过程 | 第21-22页 |
2.2.2 土拱的合理拱轴线形状 | 第22-23页 |
2.2.3 桩间土拱计算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2.4 合理桩间距研究 | 第24-26页 |
2.3 桩最大净间距和土拱极限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.1 桩宽 | 第26-27页 |
2.3.2 滑坡推力 | 第27-28页 |
2.3.3 粘聚力 | 第28页 |
2.3.4 内摩擦角 | 第28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3 抗滑桩桩间土拱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 | 第31-47页 |
3.1 试验目的 | 第31页 |
3.2 试验设备 | 第31-33页 |
3.2.1 制样设备 | 第31页 |
3.2.2 土样参数测定仪器 | 第31页 |
3.2.3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设备 | 第31-33页 |
3.2.4 模型箱的设计 | 第33页 |
3.3 试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3.3.1 试验用土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3.3.2 模型支护桩的设计与制备 | 第34页 |
3.4 试验方案 | 第34-36页 |
3.4.1 土体填筑及抗滑桩的安装 | 第34-35页 |
3.4.2 输入地震波 | 第35-36页 |
3.4.3 数据采集 | 第36页 |
3.5 桩间土体稳定性破坏性试验 | 第36-39页 |
3.6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9-45页 |
3.6.1 土体参数分析 | 第39页 |
3.6.2 破坏现象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6.3 基于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影响土体稳定性因素 | 第41-43页 |
3.6.4 黏性土桩间稳定性分析 | 第43页 |
3.6.5 正弦波与汶川波的对比 | 第43-44页 |
3.6.6 无桩与有桩振动试验对比 | 第44-4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4 基于土拱效应的桩间挡板土压力计算 | 第47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7页 |
4.2 桩间挡板主动土压力设计计算 | 第47-51页 |
4.2.1 拟化筒仓法计算公式 | 第47-48页 |
4.2.2 挡板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及假设 | 第48-49页 |
4.2.3 挡板主动土压力公式推导 | 第49-51页 |
4.3 本文公式与规范的对比分析 | 第51-55页 |
4.4 小结 | 第55-57页 |
5 地震荷载作用下悬臂式抗滑桩受力分析 | 第57-79页 |
5.1 引言 | 第57页 |
5.2 静力荷载作用下侧向岩土压力计算 | 第57-59页 |
5.2.1 库伦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 | 第57-58页 |
5.2.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推荐的公式 | 第58-59页 |
5.3 地震作用下悬臂式抗滑桩计算模型 | 第59-63页 |
5.3.1 计算简图 | 第59-62页 |
5.3.2 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水平加速度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4 地震荷载作用下基于库伦土压力模型的主动土压力计算 | 第63-69页 |
5.4.1 作用于虚桩上的土压力计算 | 第63-65页 |
5.4.2 作用于实际抗滑桩的主动土压力 | 第65-66页 |
5.4.3 地震作用下主动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6-69页 |
5.5 地震荷载作用下基于现行规范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| 第69-76页 |
5.5.1 规范采用公式的理论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5.2 地震作用下悬臂式抗滑桩主动土压力设计公式推导 | 第70-72页 |
5.5.3 推导的公式与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公式的对比 | 第72-76页 |
5.6 地震荷载作用下桩间挡板主动土压力计算 | 第76-78页 |
5.7 小结 | 第78-7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6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2 展望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附录 | 第87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87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