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前言 | 第11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2.1 关于认知、教学和学习的理论观点 | 第13-16页 |
2.1.1 格式塔理论 | 第13页 |
2.1.2 布鲁纳学习理论 | 第13-15页 |
2.1.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 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 | 第16-18页 |
2.2.1 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6-18页 |
2.2.2 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干预对策研究 | 第18页 |
2.3 文献的总结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| 第18-21页 |
2.3.1 文献总结和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| 第18-19页 |
2.3.2 研究构想和假设的提出 | 第19-21页 |
3 相关研究部分 | 第21-26页 |
3.1 研究1:知识结构知觉水平与物理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| 第21-22页 |
3.1.1 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3.1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3.1.3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22页 |
3.2 研究2:有效刺激—反馈水平与物理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| 第22-24页 |
3.2.1 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3.2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2.3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23-24页 |
3.3 研究3:学生对课堂进程的参与控制水平与物理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| 第24-26页 |
3.3.1 研究目的 | 第24页 |
3.3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3.3.3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25-26页 |
4 因果研究部分 | 第26-33页 |
4.1 研究1:学科知识结构知觉对物理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| 第26-28页 |
4.1.1 研究目的 | 第26页 |
4.1.2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4.1.3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27-28页 |
4.2 研究2:有效刺激—反馈量对物理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| 第28-30页 |
4.2.1 研究目的 | 第28页 |
4.2.2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4.2.3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29-30页 |
4.3 研究3:学生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参与控制水平对物理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| 第30-33页 |
4.3.1 研究目的 | 第30页 |
4.3.2 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4.3.3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31-33页 |
5 讨论 | 第33-37页 |
5.1 知识结构知觉与学生学绩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5.2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刺激—反馈与学生学绩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5.3 学生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参与控制水平与学生学绩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5.4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| 第36-37页 |
5.4.1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| 第36页 |
5.4.2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| 第36-37页 |
6 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
附录:高一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表 | 第39-41页 |
后记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