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移动模架施工技术发展概况与应用前景 | 第11-14页 |
1.2.1 移动模架的发展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2.2 移动模架的应用前景 | 第13-14页 |
1.3 移动模架现阶段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3.1 移动模架的设计问题 | 第14页 |
1.3.2 移动模架现浇箱梁线形控制问题 | 第14页 |
1.3.3 移动模架的现浇箱梁混凝土开裂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3.4 移动模架经济合理性及循环再利用问题 | 第15页 |
1.3.5 移动模架的质量安全事故问题 | 第15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移动模架构造、工法特点及技术参数 | 第17-25页 |
2.1 主要技术参数 | 第17-18页 |
2.2 结构及构造组成 | 第18-20页 |
2.2.1 主梁及鼻梁 | 第18页 |
2.2.2 模板横梁 | 第18-19页 |
2.2.3 牛腿 | 第19页 |
2.2.4 推进平车 | 第19-20页 |
2.2.5 外模及内模板 | 第20页 |
2.2.6 液压机电气系统 | 第20页 |
2.3 工法特点及适用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3.1 移动模架工法特点 | 第20-22页 |
2.3.2 移动模架法施工工法与传统施工工法对比 | 第22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依托工程概况及模架结构仿真分析 | 第25-37页 |
3.1 工程背景 | 第25-26页 |
3.1.1 依托工程概况 | 第25页 |
3.1.2 箱梁结构构造 | 第25-26页 |
3.2 移动模架仿真分析 | 第26-35页 |
3.2.1 移动模架承受荷载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2.2 移动模架工作状态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.3 移动模架模型分析 | 第28页 |
3.2.4 主梁强度、刚度、稳定性验算 | 第28-31页 |
3.2.5 鼻梁强度、刚度、稳定性验算 | 第31-33页 |
3.2.6 牛腿结构强度、刚度、稳定性验算 | 第33-35页 |
3.2.7 分析计算结论 | 第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变截面移动模架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 | 第37-51页 |
4.1 移动模架施工工艺流程和步骤 | 第37-39页 |
4.1.1 首跨施工 | 第37-38页 |
4.1.2 标准跨施工工况 | 第38页 |
4.1.3 渐变段箱梁施工工况 | 第38-39页 |
4.1.4 移动模架后退工况 | 第39页 |
4.2 等截面与变截面移动模架法施工工法对比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2.1 模架结构差异 | 第39-40页 |
4.2.2 施工工艺流程上的差异 | 第40-41页 |
4.3 变截面移动模架法施工现浇混凝土箱梁桥关键技术 | 第41-49页 |
4.3.1 模架现场拼装及调试 | 第41-44页 |
4.3.2 模架主体结构调整难点分析 | 第44-47页 |
4.3.3 混凝土浇筑顺序 | 第47-48页 |
4.3.4 施工控制 | 第48页 |
4.3.5 移动模架施工的风力限制条件 | 第48页 |
4.3.6 移动模架的稳定性 | 第48页 |
4.3.7 移动模架施工桥梁新旧混凝土结合部的错台控制措施 | 第48-49页 |
4.4 渐变段施工控制技术难题 | 第49-50页 |
4.4.1 渐变段施工模架结构的安全控制 | 第49-50页 |
4.4.2 渐变段施工主梁的线形控制 | 第5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移动模架施工监测 | 第51-63页 |
5.1 概述 | 第51页 |
5.2 移动模架使用工况分析 | 第51页 |
5.3 移动模架的应力监测 | 第51-54页 |
5.3.1 移动模架应力监测内容 | 第51-52页 |
5.3.2 移动模架应力监测方法 | 第52页 |
5.3.3 移动模架应力测点位置 | 第52-54页 |
5.4 移动模架应力监测体系 | 第54-55页 |
5.4.1 数据采集设备的选择 | 第54页 |
5.4.2 数据采集系统 | 第54-55页 |
5.5 移动模架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| 第55-60页 |
5.5.1 移动模架行走状态监测 | 第55-57页 |
5.5.2 混凝土浇筑状态监测 | 第57-59页 |
5.5.3 结论 | 第59-60页 |
5.6 桥梁的线形监测 | 第60页 |
5.7 桥梁的线形监测结果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3-64页 |
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