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--工会工作论文

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课题来源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来源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整体思路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和特色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特色第15-16页
    1.5 创新之处第16-17页
第2章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产生的由来第17-24页
    2.1 农民工与农民工市民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农民工概念界定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农民工概念由来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农民工市民化的定义第17页
    2.2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城乡发展的论述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发展观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列宁的城乡发展观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毛泽东的城乡发展观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邓小平的城乡发展观第20-21页
    2.3 我国农村人.向城市迁移的历史变迁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.向城市转移的情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改革开放后农村人.向城市的迁移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新时期农村人.向城市的迁移第23-24页
第3章 农民工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市民化第24-34页
    3.1 农民工当前的生存现状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农民工面临严峻的生存职业困境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产生生存职业困境的制度障碍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产生生存职业困境的个体障碍第28-29页
    3.2 现代市民的劳动与生活方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生活的节奏性与多样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以工作业务扩展为主的人际交往第29-30页
    3.3 实现农民工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市民化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农民工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市民化的实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加快户籍改革,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破除藩篱,建立统一开放、平等有序的劳动市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教育投入适当向农村倾斜,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第33-34页
第4章 农民工思维方式的市民化第34-42页
    4.1 传统农业思维与农民工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传统农业思维产生的根源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传统农业思维的新变化及对农民工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4.2 现代市民的思维方式及特点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高度分化与综合性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扩展开放性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科学的前瞻性第38页
    4.3 实现农民工思维方式市民化的路径选择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从经验性思维向科学性思维转变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从依附性思维向主体性思维转变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从保守性思维向开放性思维转变第40-42页
第5章 农民工价值观的市民化第42-50页
    5.1 传统价值观与农民工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农民工价值观中的传统价值理念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农民工价值观中的市民化倾向第44-45页
    5.2 现代市民的价值观及特点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竞争观念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时间效率观念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平等与公平观念第46页
    5.3 实现农民工价值观的市民化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加强教育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突破地域局限,加强不同地区间农民工的交流与互动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在价值观领域的引导作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价值、心理和文化的融合第49-50页
结语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3页
致谢第53-5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研究--以青岛为例
下一篇:广东劳工维权类社会组织生存困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