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52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25页 |
1.1.1 水环境污染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1.2 污水处理工艺的低耗能高效化需求 | 第17-22页 |
1.1.3 磷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和污水除磷技术 | 第22-25页 |
1.2 污水除磷工艺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1.2.1 生物除磷 | 第25-26页 |
1.2.2 化学除磷 | 第26-27页 |
1.3 电絮凝技术 | 第27-49页 |
1.3.1 电絮凝工作原理 | 第28-29页 |
1.3.2 电絮凝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9-32页 |
1.3.3 电絮凝技术的去除机制 | 第32-34页 |
1.3.4 电絮凝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 | 第34-46页 |
1.3.5 电絮凝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| 第46-49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9-52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49页 |
1.4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49-50页 |
1.4.3 研究内容 | 第50-52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2-64页 |
2.1 实验仪器与化学药品 | 第52-54页 |
2.1.1 实验仪器 | 第52-53页 |
2.1.2 实验药品与材料 | 第53-54页 |
2.2 电极的制备和预处理 | 第54页 |
2.2.1 碳纤维刷阳极 | 第54页 |
2.2.2 空气阴极 | 第54页 |
2.3 空气阴极电絮凝反应器的运行构建与调控 | 第54-61页 |
2.3.1 空气阴极电絮凝反应器 | 第54-56页 |
2.3.2 迁移电场辅助空气阴极电絮凝反应器 | 第56-57页 |
2.3.3 新型电絮凝反应器的调控与运行 | 第57-61页 |
2.4 测试方法 | 第61-64页 |
2.4.1 电化学测试方法 | 第61-62页 |
2.4.2 其他测试表征方法 | 第62-64页 |
第3章 空气阴极电絮凝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| 第64-84页 |
3.1 引言 | 第64页 |
3.2 空气阴极电絮凝的构建与运行 | 第64-68页 |
3.2.1 单体空气阴极MFC对含磷有机废水的处理 | 第64-67页 |
3.2.2 空气阴极电絮凝系统的构建与结构优化 | 第67-68页 |
3.3 空气阴极电絮凝系统对初沉池污水的处理 | 第68-76页 |
3.3.1 空气阴极电絮凝工作时间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| 第69-73页 |
3.3.2 空气阴极电絮凝恒定电流密度的优化 | 第73-76页 |
3.4 颗粒悬浮物对空气阴极电絮凝系统的影响 | 第76-80页 |
3.5 空气阴极电絮凝的电能消耗 | 第80-8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4章 迁移电场辅助空气阴极电絮凝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| 第84-102页 |
4.1 引言 | 第84-85页 |
4.2 系统的设计构建与运行 | 第85-90页 |
4.2.1 系统的构建 | 第85-86页 |
4.2.2 系统的运行 | 第86-88页 |
4.2.3 电絮凝时间对系统的影响 | 第88-90页 |
4.3 MEAEC系统的电能消耗 | 第90-92页 |
4.4 惰性电极材料对MEAEC系统的影响 | 第92-100页 |
4.4.1 惰性电极材料的比较 | 第92-95页 |
4.4.2 不同惰性材料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4.4.3 不同牺牲阳极材料对系统的磷酸盐去除影响 | 第96-10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5章 低浓度磷酸盐的去除与系统的优化 | 第102-121页 |
5.1 引言 | 第102页 |
5.2 系统对二沉池磷酸盐的去除 | 第102-106页 |
5.3 沉淀物的化学和形态分析 | 第106-115页 |
5.3.1 SEM-EDS分析沉积物的形态和组成 | 第106-109页 |
5.3.2 XPS分析沉积物元素的组成 | 第109-115页 |
5.4 系统优化运行的处理能效 | 第115-117页 |
5.5 系统与化学除磷的效能评价 | 第117-11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结论 | 第121-123页 |
创新点 | 第123页 |
展望 | 第123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39-141页 |
致谢 | 第141-14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