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36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生物电化学系统降解污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7页 |
1.3.1 生物电化学系统降解污泥的原理 | 第17-23页 |
1.3.2 生物电化学系统降解污泥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7页 |
1.4 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六价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7-30页 |
1.4.1 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六价铬的原理 | 第27-28页 |
1.4.2 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六价铬的研究进展 | 第28-30页 |
1.5 生物电化学系统降解污水污泥与还原六价铬待研究的问题 | 第30-34页 |
1.5.1 生物电化学系统构型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1.5.2 污泥性质对生物电化学系统效能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1.5.3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阴极条件优化 | 第32-34页 |
1.6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| 第34-36页 |
1.6.1 课题来源 | 第34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34-35页 |
1.6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35-36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9页 |
2.1 反应器构型与运行 | 第36-42页 |
2.1.1 化学单阴极与化学双阴极生物电化学系统 | 第36-39页 |
2.1.2 生物-化学双阴极生物电化学系统 | 第39-42页 |
2.2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42-45页 |
2.2.1 污泥性质的分析方法 | 第42-43页 |
2.2.2 水体、气体和沉淀分析方法 | 第43页 |
2.2.3 电化学分析方法 | 第43-44页 |
2.2.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 | 第44页 |
2.2.5 生物学分析方法 | 第44-45页 |
2.3 计算方法 | 第45-49页 |
2.3.1 三维荧光区域容量计算 | 第45-46页 |
2.3.2 电化学参数计算 | 第46-47页 |
2.3.3 电子通量计算 | 第47-48页 |
2.3.4 污泥有机组分指标计算 | 第48-49页 |
第3章 化学阴极BES降解污水污泥与还原六价铬的效能 | 第49-66页 |
3.1 引言 | 第49页 |
3.2 不同构型BES的运行效能 | 第49-58页 |
3.2.1 化学单/双阴极BES的产电效能 | 第49-51页 |
3.2.2 化学单/双阴极BES的六价铬还原效能 | 第51-52页 |
3.2.3 化学单/双阴极BES的有机物降解效能 | 第52-58页 |
3.3 不同性质污泥底物的化学双阴极BES运行效能 | 第58-63页 |
3.3.1 化学双阴极BES的产电效能 | 第59-60页 |
3.3.2 化学双阴极BES的污泥降解效能 | 第60-61页 |
3.3.3 化学双阴极BES的六价铬还原效能 | 第61-63页 |
3.4 系统构型和污泥性质对BES降解污水污泥和还原六价铬效能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4章 阴极液条件对化学双阴极BES降解污水污泥与还原六价铬效能的影响.. | 第66-89页 |
4.1 引言 | 第66页 |
4.2 阴极液pH对化学双阴极BES效能的影响 | 第66-69页 |
4.2.1 阴极液pH对化学双阴极BES六价铬还原效能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4.2.2 阴极液pH对化学双阴极BES产电效能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4.2.3 阴极液pH对化学双阴极BES污泥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69页 |
4.3 阴极液Cr(VI)浓度对化学双阴极BES效能的影响 | 第69-78页 |
4.3.1 阴极液Cr(VI)浓度对化学双阴极BES污泥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4.3.2 阴极液Cr(VI)浓度对化学双阴极BES六价铬还原效能的影响 | 第74页 |
4.3.3 阴极液Cr(VI)浓度对化学双阴极BES产电效能的影响 | 第74-78页 |
4.4 阴极液Cr(VI)浓度对化学双阴极BES运行效能的调节机制 | 第78-87页 |
4.4.1 不同阴极液Cr(VI)浓度下化学双阴极BES的电子通量分布 | 第78-79页 |
4.4.2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阴极液Cr(VI)浓度的响应 | 第79-84页 |
4.4.3 产甲烷酶基因相对丰度对阴极液Cr(VI)浓度的响应 | 第84-8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5章 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降解污水污泥与还原六价铬的效能与机制 | 第89-113页 |
5.1 引言 | 第89页 |
5.2 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的运行效能 | 第89-94页 |
5.2.1 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的六价铬还原效能 | 第89-92页 |
5.2.2 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的产电效能 | 第92-93页 |
5.2.3 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的污泥降解效能 | 第93-94页 |
5.3 底物和阴极液性质对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效能的影响 | 第94-102页 |
5.3.1 阳极底物TCOD对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效能的影响 | 第94-97页 |
5.3.2 阴极液Cr(VI)浓度对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效能的影响 | 第97-100页 |
5.3.3 阴极液pH对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效能的影响 | 第100-102页 |
5.4 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降解污泥和还原Cr(VI)的作用机制 | 第102-112页 |
5.4.1 生物-化学双阴极和化学双阴极BES的电子通量分布比较 | 第102-104页 |
5.4.2 生物-化学双阴极和化学双阴极BES的电极生物膜群落结构比较 | 第104-108页 |
5.4.3 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还原六价铬的反应动力学 | 第108-110页 |
5.4.4 生物-化学双阴极BES的内阻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结论 | 第113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3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31-134页 |
致谢 | 第134-13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