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地震动力响应问题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.2 边坡动力响应问题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 该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 高烈度区岩质边坡震害研究 | 第18-26页 |
2.1 地震中岩质边坡震害概况 | 第18-20页 |
2.2 岩质边坡震害破坏模式和机制 | 第20-23页 |
2.2.1 岩质边坡震害破坏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2.2 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机制 | 第21-23页 |
2.3 岩质边坡的震害影响因素 | 第23-25页 |
2.3.1 岩性组合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3.2 地形地貌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3.3 岩体结构面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3.4 边坡所处地质背景的影响 | 第24页 |
2.3.5 地震波和降雨的影响 | 第24页 |
2.3.6 地下水的影响 | 第24页 |
2.3.7 人为因素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模型的建立和地震波的选取 | 第26-37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6-28页 |
3.1.1 地形地貌 | 第26页 |
3.1.2 地层岩性 | 第26页 |
3.1.3 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| 第26-27页 |
3.1.4 水文地质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1.5 气象资料 | 第28页 |
3.2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28-32页 |
3.3 动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6页 |
3.3.1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3.3.2 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33-34页 |
3.3.3 模型边界的设置 | 第34-35页 |
3.3.4 监测点的布置 | 第35-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4 地震作用下隧道洞口动力响应分析 | 第37-57页 |
4.1 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隧道洞口段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37-43页 |
4.1.1 位移变形特征响应规律 | 第37-40页 |
4.1.2 加速度分布响应规律 | 第40-43页 |
4.2 地震动参数对隧道洞口仰坡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43-56页 |
4.2.1 振幅对隧道洞口仰坡的动力响应影响 | 第43-47页 |
4.2.2 频谱对隧道洞口仰坡的动力响应影响 | 第47-53页 |
4.2.3 持时对隧道洞口仰坡的动力响应影响 | 第53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5 隧道洞口仰坡进行防护加固后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57-69页 |
5.1 岩质边坡开挖隧道前后的仰坡稳定性分析 | 第57-61页 |
5.2 隧道仰坡防护加固后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2.1 隧道仰坡加固前后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2.2 锚杆加固长度的优化 | 第62-63页 |
5.3 地震动参数对隧道洞口仰坡进行防护加固后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63-68页 |
5.3.1 振幅对隧道洞口仰坡进行防护加固后的动力响应影响 | 第63-65页 |
5.3.2 频谱对隧道洞口仰坡进行防护加固后的动力响应影响 | 第65-66页 |
5.3.3 持时对隧道洞口仰坡进行防护加固后的动力响应影响 | 第66-6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6.1 结论 | 第69页 |
6.2 展望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