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引言 | 第9-17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| 三、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四、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| 第一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关概述及其理论依据 | 第17-21页 |
| 一、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| (一)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| 第17-18页 |
| (二)教育模式 | 第18页 |
| 二、建构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| 第18-21页 |
| (一)哲学方面的依据: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使然 | 第18-19页 |
| (二)心理学方面的依据:内隐无意识的接受 | 第19-20页 |
| (三)社会学方面的依据: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| 第20页 |
| (四)教育学方面的依据:情感、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建构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1-27页 |
| 一、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足的需要 | 第21-23页 |
| (一)中学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效 | 第21-22页 |
| (二)中学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| 第23-24页 |
| (一)应对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 | 第23-24页 |
| (二)应对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| 第24页 |
| 三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| 第24-27页 |
| (一)澄清“思想政治教育等于显性教育”的错误观念 | 第24-25页 |
| (二)纠正“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”的思想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章 建构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 | 第27-31页 |
| 一、明确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厘清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要素 | 第28页 |
| 三、规划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| 第28-31页 |
| 第四章 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用的方法策略 | 第31-39页 |
| 一、树立正确理念:认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1-32页 |
| (一)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| 第31页 |
| (二)辩证地认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| 二、充分利用隐性载体:善于挖掘隐性资源 | 第32-34页 |
| (一)利用教师管理载体 | 第32-33页 |
| (二)突出文化活动的教育内涵 | 第33-34页 |
| (三)发挥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 | 第34页 |
| 三、注加隐性教育内容:选取贴切生活实际的片段 | 第34-35页 |
| (一)注加优秀影视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,打开学生情感阀门 | 第34页 |
| (二)增设特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,提高中学生实践能力 | 第34-35页 |
| 四、优化隐性教育环境:全方位打造人文教育环境 | 第35-39页 |
| (一)优化学校环境 | 第35-36页 |
| (二)优化家庭环境 | 第36-37页 |
| (三)优化社区环境 | 第37-39页 |
| 结语 | 第39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