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0页 |
1.2 电子与离子碰撞的基本过程 | 第10-14页 |
1.2.1 辐射复合(RR) | 第11页 |
1.2.2 双电子复合(DR) | 第11-12页 |
1.2.3 三体复合(TBR) | 第12页 |
1.2.4 直接激发(DE) | 第12页 |
1.2.5 共振激发(RE) | 第12-13页 |
1.2.6 直接电离(DI) | 第13页 |
1.2.7 激发自电离(EA) | 第13页 |
1.2.8 共振激发双自电离(REDA) | 第13-14页 |
1.3 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物理图像 | 第14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5-18页 |
1.5.1 利用FAC程序包,在考虑了各物理因素的影响下,细致研究了W~(28+)离子DR速率系数 | 第15-16页 |
1.5.2 在考察了各物理因素的基础上,我们对Au~(33+)离子的DR速率系数进行了详细计算 | 第16-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理论方法 | 第19-26页 |
2.1 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 FAC程序包的简介 | 第20-21页 |
2.3. 自电离速率 | 第21页 |
2.4.辐射跃迁速率 | 第21页 |
2.5 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和截面 | 第21-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. W~(28+)离子的双电子复合过程 | 第26-41页 |
3.1 引言 | 第26-27页 |
3.2 W~(27+)离子的 4d~(10)nl~2Lj态能级比较 | 第27-28页 |
3.3 跃迁波长和加权跃迁速率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3.4 4d电子激发的DR速率系数比较 | 第29-30页 |
3.5 考虑级联退激与非级联退激 | 第30-31页 |
3.6 3l、4l电子激发的DR速率系数 | 第31-32页 |
3.7 4d电子激发到不同壳层的DR速率系数的比较 | 第32页 |
3.8 不同俄歇末态的DR速率系数 | 第32-33页 |
3.9 由双激发态4d~94f15d到不同辐射跃迁末态的DR速率系数 贡献大小的比较 | 第33-34页 |
3.10 W~(28+)离子不同电子激发的DR速率系数随轨道量子数l'的变化 | 第34-35页 |
3.11 不同芯激发的DR速率系数 | 第35-36页 |
3.12 自由电子俘获到不同壳层的DR速率系数比较以及总的DR速率系数 | 第36-37页 |
3.13 拟合参数 | 第37-38页 |
3.14 双电子复合、辐射复合和三体复合速率系数的对比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15 小结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Au~(33+)离子的双电子复合过程 | 第41-49页 |
4.1 引言 | 第41页 |
4.2 考虑级联退激与非级联退激 | 第41-42页 |
4.3 4d电子激发到不同壳层的DR速率系数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4.4 DR速率系数随俘获电子轨道量子数l'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4.5 不同芯激发的DR速率系数 | 第44页 |
4.6 不同电子 3d和 4l激发的DR速率系数 | 第44-45页 |
4.7 自由电子俘获到不同壳层的DR速率系数及总的DR速率系数 | 第45-46页 |
4.8 双电子复合(DR)、辐射复合(RR)和三体复合(TBR)速率系数的对比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9 小结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2页 |
5.1 总结 | 第49-50页 |
5.2 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
附录I: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2-53页 |
附录II: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