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光烧蚀产生的高电荷态Al离子光谱特性研究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高电荷态离子 | 第10-11页 |
1.2 实验室产生高电荷态离子的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3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分析及模拟过程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1.5 论文结构安排和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LPP实验方法和装置 | 第18-29页 |
2.1 LPP实验原理 | 第18-19页 |
2.2 LPP实验装置 | 第19-20页 |
2.3 主要实验设备介绍 | 第20-27页 |
2.3.1 激光器系统 | 第20-21页 |
2.3.2 真空系统 | 第21-22页 |
2.3.3 光谱仪系统 | 第22-25页 |
2.3.4 时序控制系统 | 第25-26页 |
2.3.5 样品四维程控系统 | 第26-27页 |
2.4 激光等离子体实验中影响因素 | 第27页 |
2.5 小结 | 第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分析及模拟理论方法 | 第29-42页 |
3.1 辐射动力学模型 | 第29-30页 |
3.2 辐射动力学模型流程图 | 第30-31页 |
3.3 辐射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假设 | 第31页 |
3.4 等离子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| 第31-33页 |
3.4.1 质量守恒方程 | 第31-32页 |
3.4.2 动量守恒方程 | 第32-33页 |
3.4.3 能量守恒方程 | 第33页 |
3.5 辐射损耗项 | 第33-34页 |
3.6 Saha方程和电荷守恒 | 第34-35页 |
3.7 辐射输运方程 | 第35-36页 |
3.8 辐射吸收系数 | 第36-37页 |
3.9 谱线展览 | 第37-38页 |
3.10 初始边界条件 | 第38页 |
3.11 碰撞辐射模型理论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12 小结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高电荷态Al离子的发射谱分析及模拟 | 第42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2-43页 |
4.2 实验参数 | 第43页 |
4.3 基于碰撞辐射模型光谱分析 | 第43-48页 |
4.3.1 谱线测量及辨识 | 第43-45页 |
4.3.2 离子布局及光谱模拟 | 第45-48页 |
4.4 基于辐射动力学模型光谱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4.1 激光等离子体边界膨胀速度 | 第48页 |
4.4.2 激光等离子体温度 | 第48-49页 |
4.4.3 激光等离子体电子数密度 | 第49-50页 |
4.4.4 激光等离子体辐射光谱 | 第50-51页 |
4.5 程序的边界条件 | 第51-54页 |
4.6 小结 | 第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5.1 总结 | 第57页 |
5.2 进一步工作方向与建议 | 第57-58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主要论文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