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9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5-22页 |
1.1.1 油页岩特征及其开采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2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 | 第16-20页 |
1.1.2.1 燃烧加热开采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1.2.2 物理加热开采技术 | 第17-20页 |
1.1.2.3 对比分析 | 第20页 |
1.1.3 近临界水提取油页岩内部有机质方法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20-2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6页 |
1.2.1 近临界水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1.2.2 油页岩孔隙特性研究现状 | 第23-25页 |
1.2.3 原位开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6-29页 |
1.3.1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1.3.2 本文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第2章 近临界水原位提取油页岩内部有机质模拟实验 | 第29-57页 |
2.1 引言 | 第29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9-37页 |
2.2.1 油页岩样品与试剂 | 第29-31页 |
2.2.2 实验设备 | 第31-34页 |
2.2.3 实验过程 | 第34-3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54页 |
2.3.1 沥青产物分析 | 第37-44页 |
2.3.1.1 沥青提取率变化规律 | 第37页 |
2.3.1.2 提取时间对沥青组分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2.3.1.3 提取温度对沥青组分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2.3.2 残余沥青分析 | 第44-49页 |
2.3.2.1 残余沥青含量变化规律 | 第44-45页 |
2.3.2.2 提取时间对残余沥青组分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2.3.2.3 提取温度对残余沥青组分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2.3.2.4 残渣热重分析 | 第48-49页 |
2.3.3 气体分析 | 第49-53页 |
2.3.3.1 气体产率变化规律 | 第49-50页 |
2.3.3.2 提取时间对气体组分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2.3.3.3 提取温度对气体组分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2.3.4 有机质的提取量 | 第53页 |
2.3.5 原位提取模拟实验对比分析 | 第53-5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4-57页 |
第3章 油页岩孔隙特性在提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| 第57-73页 |
3.1 引言 | 第57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7-61页 |
3.2.1 实验样品 | 第57-58页 |
3.2.2 实验设备 | 第58-60页 |
3.2.3 实验过程 | 第60-6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0页 |
3.3.1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61-63页 |
3.3.2 氮气吸/脱附分析 | 第63-66页 |
3.3.3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| 第66-68页 |
3.3.4 提取率与孔隙特征变化规律的关系 | 第68-7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0-73页 |
第4章 基于原位提取实验的数值模拟 | 第73-95页 |
4.1 引言 | 第73-74页 |
4.2 数值模拟物理模型建立 | 第74-78页 |
4.2.1 桦甸油页岩地质条件 | 第74页 |
4.2.2 近临界水法油页岩原位提取工艺简介 | 第74-75页 |
4.2.3 数值模拟物理模型 | 第75-78页 |
4.3 数值模拟控制方程组 | 第78-82页 |
4.3.1 基本假设 | 第78-79页 |
4.3.2 控制方程 | 第79-82页 |
4.4 边界条件 | 第82-84页 |
4.5 结果与讨论 | 第84-92页 |
4.5.1 注水量确定 | 第84-86页 |
4.5.2 温度场变化分析 | 第86-89页 |
4.5.3 沥青提取率变化规律 | 第89-90页 |
4.5.4 孔隙度变化规律 | 第90-9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2-95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9页 |
5.1 结论 | 第95-96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96-97页 |
5.3 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13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3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