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觉文化语境下壮锦符号化生存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.1 视觉文化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壮锦符号化生存相关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.3 研究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| 第16-21页 |
1.5.1 基本概念 | 第16-18页 |
1.5.2 理论框架 | 第18-21页 |
2. 壮锦、视觉文化与壮锦符号化概述 | 第21-32页 |
2.1 壮锦概述 | 第21-24页 |
2.1.1 壮锦本体介绍 | 第21-23页 |
2.1.2 壮锦文化内涵 | 第23-24页 |
2.2 视觉文化概述 | 第24-29页 |
2.2.1 视觉文化的形成 | 第24-25页 |
2.2.2 视觉文化的时代特征 | 第25-29页 |
2.3 视觉文化介入壮锦符号化溯源与现状 | 第29-32页 |
2.3.1 视觉文化介入壮锦符号化溯源 | 第29-30页 |
2.3.2 壮锦符号化的发展现状 | 第30-32页 |
3. 视觉文化语境下壮锦的符号化 | 第32-79页 |
3.1 壮锦元素符号的生成 | 第32-45页 |
3.1.1 壮锦元素符号生产的动因 | 第32-33页 |
3.1.2 壮锦元素符号生成的抽象意义 | 第33-36页 |
3.1.3 壮锦元素符号生成的操作层面 | 第36-42页 |
3.1.4 壮锦元素符号的生产者 | 第42-45页 |
3.2 壮锦元素符号系统 | 第45-55页 |
3.2.1 壮锦元素单用符号 | 第46-48页 |
3.2.2 壮锦局部完整符号 | 第48-49页 |
3.2.3 壮锦局部不完整符号 | 第49-51页 |
3.2.4 壮锦完整中的不完整符号 | 第51-53页 |
3.2.5 壮锦元素新组合符号 | 第53-55页 |
3.3 壮锦元素符号的视觉传播媒介 | 第55-72页 |
3.3.1 立体型媒介载体 | 第56-65页 |
3.3.2 平面型媒介载体 | 第65-71页 |
3.3.3 载体与渠道的合作 | 第71-72页 |
3.4 壮锦元素符号意义的实现 | 第72-79页 |
3.4.1 受众使用与满足 | 第72-74页 |
3.4.2 社会“培养”与受众符号化能力 | 第74-76页 |
3.4.3 符号载体与外部文化环境 | 第76-79页 |
4. 壮锦符号化发展的思考 | 第79-95页 |
4.1 壮锦符号化的价值与困境 | 第79-87页 |
4.1.1 壮锦符号化的价值 | 第79-81页 |
4.1.2 壮锦符号化的局限 | 第81-87页 |
4.2 壮锦符号化生存的建议和展望 | 第87-95页 |
4.2.1 壮锦符号化的建议 | 第87-91页 |
4.2.2 壮锦符号化生存的讨论及展望 | 第91-95页 |
结语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0页 |
附录 | 第100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