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、依据、方法和意义 | 第11-2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| 第11-15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(二)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(三)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5页 |
二、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 | 第15-18页 |
(一)媒介融合 | 第15-16页 |
(二)校园媒体 | 第16-17页 |
(三)整合传播 | 第17-18页 |
三、研究假设及方法运用 | 第18-20页 |
(一)研究假设 | 第18-19页 |
(二)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9页 |
(三)研究方法运用 | 第19-20页 |
四、研究意义与创新价值 | 第20-21页 |
(一)价值和意义 | 第20页 |
(二)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花溪大学城五所大学校园媒体资源调查与现状描述 | 第21-42页 |
一、校园媒体形态数量与类型 | 第21-24页 |
二、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及效果 | 第24-35页 |
(一)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定位与设置 | 第24-33页 |
(二)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 | 第33-35页 |
三、校园媒体的运行情况 | 第35-42页 |
(一)校园媒体的组织与管理 | 第35-36页 |
(二)校园媒体运行的基本条件 | 第36-37页 |
(三)校园媒体的发行量与受众面 | 第37-39页 |
(四)校园媒体融合情况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花溪大学城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条件分析 | 第42-51页 |
一、有利条件分析 | 第42-46页 |
(一)受众群体基本稳定 | 第42-43页 |
(二)受众特征相似且需求比较统一 | 第43页 |
(三)传播渠道与平台具有保障性 | 第43-44页 |
(四)地理位置的接近性 | 第44页 |
(五)媒体融合的便利性 | 第44-45页 |
(六)社会化媒体的融合趋势推动 | 第45页 |
(七)贵州大数据的发展 | 第45-46页 |
二、不利因素分析 | 第46-51页 |
(一)传播效果不理想,多以单向传播为主 | 第46页 |
(二)校园媒体各自为营,缺乏融合的主动性 | 第46-47页 |
(三)机构设置不合理,传媒设施不完善 | 第47-48页 |
(四)管理机制落后,采编人员积极性不高 | 第48-49页 |
(五)资金来源单一,技术支撑单薄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花溪大学城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| 第51-63页 |
一、整合发展的目标定位 | 第51-54页 |
(一)明确信息传递功能,提供丰富校园资讯 | 第51-52页 |
(二)强化宣传功能,注重舆论引导 | 第52页 |
(三)丰富校园文化,促进文化育人 | 第52-53页 |
(四)建设媒体融合平台,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| 第53-54页 |
二、整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| 第54-63页 |
(一)以网络为基础的校内媒体整合发展 | 第54-58页 |
(二)推进媒介资源共享的校际整合发展 | 第58-63页 |
第五章 花溪大学城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| 第63-68页 |
一、成立有效的顶层决策指挥机构 | 第63-64页 |
二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传媒队伍 | 第64-66页 |
三、多渠道筹措资金,完善媒体设施配备 | 第66-67页 |
四、健全和优化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 | 第67-68页 |
结语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4-75页 |
附录 | 第75-116页 |
附录A:授权研究与成果采用批示文件 | 第75-80页 |
附录B:调查问卷 | 第80-83页 |
附录C:深度访谈 | 第83-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