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壤中产ε-聚赖氨酸菌株的筛选、发酵及其发酵产物提取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7页 |
1 ε-聚赖氨酸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1.1 ε-聚赖氨酸的性质及用途 | 第11页 |
1.2 ε-聚赖氨酸的抑菌机理 | 第11-12页 |
1.3 ε-聚赖氨酸产生菌的筛选 | 第12-13页 |
1.3.1 从自然界选育 | 第12页 |
1.3.2 诱变选育 | 第12-13页 |
1.3.3 基因改造选育 | 第13页 |
1.4 ε-聚赖氨酸的发酵 | 第13-14页 |
1.5 ε-聚赖氨酸的提取 | 第14-15页 |
2 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15-17页 |
2.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2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产ε-PL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| 第17-24页 |
1 前言 | 第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17-18页 |
2.1.1 样品 | 第17页 |
2.1.2 试剂 | 第17页 |
2.1.3 培养基及溶液 | 第17-18页 |
2.2 仪器 | 第18页 |
2.3 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3.1 初筛 | 第18页 |
2.3.2 复筛 | 第18-19页 |
2.3.3 菌株鉴定 | 第1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9-23页 |
3.1 产ε-PL菌株的初筛 | 第19-20页 |
3.1.1 LB培养基中添加ε-PL | 第19-20页 |
3.1.2 ISP2中添加复合抑菌剂 | 第20页 |
3.2 产ε-PL菌株的复筛 | 第20-21页 |
3.3 ε-PL产生菌的鉴定 | 第21-23页 |
3.3.1 形态特征 | 第21页 |
3.3.2 生理生化鉴定 | 第21-22页 |
3.3.3 16s rDNA鉴定 | 第22-23页 |
4 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产ε-PL菌株的两阶段法发酵 | 第24-32页 |
1 前言 | 第2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24页 |
2.1.1 培养基 | 第24页 |
2.1.2 试剂 | 第24页 |
2.2 试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3 方法 | 第25页 |
2.3.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ε-PL产量 | 第25页 |
2.3.2 生物量测定(DCW) | 第25页 |
2.3.3 薄层层析 | 第25页 |
2.3.4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(GPC) | 第2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0页 |
3.1 甲基橙法测定ε-PL含量 | 第25-26页 |
3.1.1 标准曲线绘制 | 第25-26页 |
3.1.2 体系反应颜色对照 | 第26页 |
3.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ε-PL标准曲线 | 第26-27页 |
3.3 产ε-PL菌株的摇瓶发酵 | 第27页 |
3.4 发酵罐发酵 | 第27-28页 |
3.5 发酵产物鉴定 | 第28-30页 |
3.5.1 高效液相色谱 | 第28-29页 |
3.5.2 薄层层析 | 第29-30页 |
4 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Ε-PL的提取 | 第32-46页 |
1 前言 | 第3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5页 |
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2-33页 |
2.2 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2.1 去蛋白优化的单因素试验 | 第33页 |
2.2.2 蛋白质浓度和蛋白去除率的测定 | 第33页 |
2.2.3 HD-2树脂处理的方法 | 第33-34页 |
2.2.4 离子交换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| 第34页 |
2.2.5 去色素优化的单因素试验 | 第34-35页 |
2.2.6 色度及脱色率的测定 | 第35页 |
2.2.7 凝胶色谱分析 | 第3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4页 |
3.1 ε-PL提取工艺流程 | 第35-36页 |
3.2 蛋白去除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| 第36-38页 |
3.2.1 去杂蛋白加热pH优化 | 第36页 |
3.2.2 去杂蛋白加热时间的优化 | 第36-37页 |
3.2.3 去杂蛋白加热温度的优化 | 第37-38页 |
3.3 离子交换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| 第38-40页 |
3.3.1 上柱初始pH的优化 | 第38页 |
3.3.2 树脂用量的优化 | 第38-39页 |
3.3.3 上样流速与洗脱流速的优化 | 第39-40页 |
3.4 色素去除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| 第40-43页 |
3.4.1 脱色pH的优化 | 第40页 |
3.4.2 脱色温度的优化 | 第40-41页 |
3.4.3 脱色时间的优化 | 第41页 |
3.4.4 脱色活性炭添加量的优化 | 第41-43页 |
3.5 ε-PL纯度评价 | 第43页 |
3.6 最小抑菌浓度 | 第43-44页 |
4 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6-47页 |
1 结论 | 第46页 |
2 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附录1:五株筛选菌株的16S rDNA序列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-56页 |
导师评阅表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