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7页 |
1.1 引言 | 第10页 |
1.2 光催化技术 | 第10-15页 |
1.2.1 水的分解 | 第12页 |
1.2.2 半导体能带结构 | 第12-14页 |
1.2.3 光生电子与空穴 | 第14-15页 |
1.3 光催化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3.1 影响光催化主要因素 | 第15页 |
1.3.2 光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4 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TiO | 第16-20页 |
1.5 新型聚合物半导体光催材料g-C_3N_4 | 第20-23页 |
1.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| 第23-25页 |
1.6.1 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原理 | 第23页 |
1.6.2 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在光催化中的研究 | 第23-25页 |
1.7 本课题研究目的、内容及创新之处 | 第25-27页 |
1.7.1 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7.2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6-27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27-30页 |
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7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2 表征手段 | 第28页 |
2.3 光催化实验 | 第28-30页 |
2.3.1 光催化制氢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3.2 光催化降解实验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双金属纳米Ag/Cu负载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制氢活性研究 | 第30-39页 |
3.1 引言 | 第3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0-31页 |
3.2.1 双金属纳米Ag/Cu负载TiO_2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3.2.2 光催化实验 | 第31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3.1 样品的晶相结构分析(XRD) | 第31-32页 |
3.3.2 样品的微观形貌(SEM) | 第32-33页 |
3.3.3 样品的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33-34页 |
3.3.4 样品的UV-Vis漫反射(DRS) | 第34页 |
3.4 光催化制氢实验 | 第34-37页 |
3.4.1 光催化制氢效果 | 第34-36页 |
3.4.2 光催化制氢稳定性 | 第36-37页 |
3.5 Ag/Cu@P25光催化制氢机理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双金属纳米Ag/Cu负载g-C_3N_4的制备及光催化制氢活性研究 | 第39-48页 |
4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4.2 实验 | 第40页 |
4.2.1 g-C_3N_4纳米片的制备 | 第40页 |
4.2.2 双金属纳米Ag/Cu负载g-C_3N_4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0页 |
4.2.3 光催化实验 | 第40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40-44页 |
4.3.1 晶相结构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.2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3.3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.4 UV-Vis漫反射光谱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4 光催化制氢及机理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4.1 光催化制氢效果 | 第44-45页 |
4.4.2 光催化制氢稳定性 | 第45-46页 |
4.5 Ag/Cu@g-C_3N_4体系光催化制氢机理 | 第46-4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光催化降解模拟废水产氢性能的研究 | 第48-54页 |
5.1 引言 | 第48页 |
5.2 单因素实验 | 第48-51页 |
5.3 正交实验 | 第51-53页 |
5.4 验证实验 | 第5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6章 光催化降解实际废水产氢性能的研究 | 第54-61页 |
6.1 引言 | 第54页 |
6.2 降解制氢实验 | 第54页 |
6.3 单因素实验 | 第54-57页 |
6.4 正交实验 | 第57-59页 |
6.5 验证实验 | 第59-60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7.1 结论 | 第61-62页 |
7.2 展望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