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缩略表语 | 第6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| 第11-18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11-13页 |
1.1 来源 | 第11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11-12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12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12页 |
1.5 中止试验标准 | 第12-13页 |
1.6 样本含量 | 第13页 |
2 随机分组方法 | 第13页 |
3 仪器、针具及药物 | 第13-14页 |
4 分组治疗 | 第14-15页 |
4.1 治疗组(超声引导针刀松解组) | 第14页 |
4.2 对照组(超声引导局部封闭组) | 第14页 |
4.3 疗程 | 第14页 |
4.4 安全性监测项目 | 第14-15页 |
4.5 意外事故的预防 | 第15页 |
5 观察方法 | 第15-16页 |
5.1 VAS评分 | 第15-16页 |
5.2 CMS评分(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) | 第16页 |
5.3 综合疗效标准评定 | 第16页 |
5.4 观察时点 | 第16页 |
6 统计分析 | 第16-17页 |
7 技术路线图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18-23页 |
8 研究结果 | 第18-23页 |
8.1 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| 第18页 |
8.2 基线资料 | 第18-19页 |
8.2.1 性别分布比较 | 第18-19页 |
8.2.2 年龄分布比较 | 第19页 |
8.2.3 病程分布比较 | 第19页 |
8.3 临床疗效评定 | 第19-21页 |
8.3.1 两组治疗前后VAS比较 | 第19-20页 |
8.3.2 两组治疗前后CMS比较 | 第20-21页 |
8.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| 第21-22页 |
8.5 安全性评价 | 第22页 |
8.6 结果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讨论与结语 | 第23-38页 |
9 中医学对SAB的认识 | 第23-28页 |
9.1 病名溯源 | 第23页 |
9.2 病因病机 | 第23-26页 |
9.2.1 肝肾亏损是导致SAB的内患因素 | 第24页 |
9.2.2 气血虚衰是导致SAB的易感因素 | 第24页 |
9.2.3 痰饮凝滞是导致SAB的肿胀缘由 | 第24-25页 |
9.2.4 邪气外侵是导致SAB的重要诱因 | 第25页 |
9.2.5 外伤、劳损是导致SAB的重要原因 | 第25-26页 |
9.3 古人著作中记载的中医治法 | 第26-28页 |
9.3.1 外治大法为主,针刺肩髃 | 第26-27页 |
9.3.2 内治方药亦多,流利关节 | 第27-28页 |
10 现代医学对SAB的认识 | 第28-31页 |
10.1 解剖 | 第28-29页 |
10.2 流行病学 | 第29页 |
10.3 发病原因 | 第29页 |
10.4 病理改变 | 第29-30页 |
10.5 临床表现 | 第30页 |
10.6 治疗 | 第30-31页 |
11 超声引导技术 | 第31-32页 |
11.1 超声对人体显像原理 | 第31页 |
11.2 超声技术的肌肉骨骼损伤中的应用 | 第31页 |
11.3 超声对肩峰下滑囊的显像 | 第31-32页 |
11.4 超声引导肩部针刀和针具穿刺治疗的应用 | 第32页 |
12 针刀对肩峰下滑囊炎的治疗作用 | 第32-36页 |
12.1 针刀是古九针的延续 | 第32-33页 |
12.2 针刀的针刺镇痛效应 | 第33-35页 |
12.3 针刀的手术刀作用,减张减压 | 第35-36页 |
13 针刀与封闭作用、疗效比较 | 第36-37页 |
14 总结 | 第37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5页 |
附录1:综述 | 第4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2:附表CMS评分系统 | 第56-57页 |
附录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