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9页 |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1.3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1.2 羊草概述 | 第17-18页 |
1.2.1 羊草形态特征及分布 | 第17-18页 |
1.2.2 羊草繁殖及根系生长 | 第18页 |
1.3 我国典型草原的利用方式 | 第18-19页 |
1.3.1 放牧 | 第18页 |
1.3.2 围封 | 第18-19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4.1 连续放牧对于草原牧草植株矮小化 | 第19页 |
1.4.2 植物光合碳在根际土壤转化的相关微生物群落特征 | 第19-20页 |
1.4.3 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与转化 | 第20页 |
1.4.4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光合碳循环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土壤养分胁迫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| 第23-32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2.1 研究区域概况及土壤采集 | 第23-24页 |
2.2.2 室内培养 | 第24页 |
2.2.3 试验设计 | 第24-26页 |
2.2.4 土壤元素和植株指标的测定 | 第26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0页 |
2.3.1 牧草株高的变化 | 第27页 |
2.3.2 牧草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 | 第27-30页 |
2.4 讨论 | 第30-31页 |
2.5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根际土壤中羊草光合碳转化的相关微生物群落特征 | 第32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9页 |
3.2.1 土壤采集 | 第32页 |
3.2.2 羊草发芽与生长管理 | 第32-33页 |
2.2.3 根箱的设计 | 第33页 |
3.2.4 ~(13)CO_2脉冲标记过程 | 第33-34页 |
3.2.5 根际、非根际土壤的收集 | 第34页 |
3.2.6 土壤RNA提取及反转录 | 第34-36页 |
3.2.7 RNA-SIP超速离心 | 第36-38页 |
3.2.8 Real-time qPCR | 第38-39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6页 |
3.3.1 定量PCR分析脉冲标记效果及高通量测序 | 第39-42页 |
3.3.2 土壤的细菌群落特征 | 第42-44页 |
3.3.3 土壤的真核生物群落特征 | 第44-46页 |
3.4 讨论 | 第46-49页 |
3.4.1 细菌对于羊草根际光合碳的利用 | 第46-47页 |
3.4.2 真核生物对于羊草根际光合碳的利用 | 第47-49页 |
3.5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羊草残体在草原土壤中的转化及相关活性微生物 | 第50-70页 |
4.1 引言 | 第50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3页 |
4.2.1 土壤采集及预培养 | 第50-51页 |
4.2.2 实验羊草 | 第51页 |
4.2.3 室内培养 | 第51页 |
4.2.4 土壤RNA提取和反转录 | 第51页 |
4.2.5 RNA-SIP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 | 第51-52页 |
4.2.6 Real-time qPCR | 第52页 |
4.2.7 CO_2、CH_4、土壤有机碳及δ~(13)C的测定 | 第52-53页 |
4.2.8 分析与统计方法 | 第53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3-67页 |
4.3.1 羊草残体的显微结构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3.2 土壤pH | 第55页 |
4.3.3 温室气体的释放及土壤有机碳 | 第55-57页 |
4.3.4 添加羊草残体对土壤有机质的激发效应 | 第57-58页 |
4.3.5 定量PCR分析脉冲标记效果及高通量测序 | 第58-62页 |
4.3.6 土壤的细菌群落特征 | 第62-64页 |
4.3.7 土壤的真核生物群落特征 | 第64-67页 |
4.4 讨论 | 第67-69页 |
4.4.1 羊草残体对于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| 第67页 |
4.4.2 细菌对于羊草残体的分解 | 第67-68页 |
4.4.3 真核生物对于羊草残体的分解 | 第68-69页 |
4.5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、创新点及展望 | 第70-72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70-71页 |
5.2 论文创新点 | 第71页 |
5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