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绪论 | 第11-18页 | 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 
| (一)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| 第11页 | 
| (二)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| 第11页 | 
| (三)实现高效课堂的应然要求 | 第11页 | 
| 二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 
| (一)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 
| (二)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 
| 三、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 
| (一)国内研究 | 第12-15页 | 
| (二)国外研究 | 第15-17页 | 
| 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 
| (一)文献法 | 第17页 | 
| (二)问卷法 | 第17页 | 
| (三)观察法 | 第17页 | 
| (四)访谈法 | 第17-18页 | 
|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的概念界定、类型划分及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 
| 一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 
| (一)课堂提问 | 第18页 | 
| (二)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| 第18-19页 | 
| (三)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误区 | 第19页 | 
| 二、误区类型 | 第19-21页 | 
| (一)重复型误区 | 第19-20页 | 
| (二)形式型误区 | 第20页 | 
| (三)维持型误区 | 第20页 | 
| (四)随意型误区 | 第20-21页 | 
| (五)复述型误区 | 第21页 | 
| 三、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 
| (一)建构主义理论 | 第21-22页 | 
| (二)对话教学理论 | 第22页 | 
| (三)最近发展区理论 | 第22-23页 | 
| (四)师生互动理论 | 第23-24页 | 
|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误区的现状 | 第24-33页 | 
| 一、发问阶段误区 | 第24-27页 | 
| (一)提问问题数量不合理 | 第24-25页 | 
| (二)提问问题水平低 | 第25-26页 | 
| (三)提问问题表述不清晰 | 第26-27页 | 
| 二、候答阶段误区 | 第27-28页 | 
| (一)候答时间过短 | 第27-28页 | 
| 三、叫答阶段误区 | 第28-29页 | 
| (一)提问对象缺乏广泛性 | 第28-29页 | 
| 四、理答阶段误区 | 第29-33页 | 
| (一)课堂评价用语简单笼统 | 第30-31页 | 
| (二)学生问题意识弱 | 第31-33页 | 
|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出现误区的原因 | 第33-40页 | 
| 一、教师能力因素分析 | 第33-36页 | 
| (一)教师理念落后 | 第33-34页 | 
| (二)课堂提问准备不足 | 第34页 | 
| (三)课堂提问技巧缺失 | 第34-35页 | 
| (四)课后反思内容不全面 | 第35-36页 | 
| 二、学生特点因素分析 | 第36-37页 | 
| (一)小学生的言语水平发展缓慢 | 第36页 | 
| (二)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弱 | 第36页 | 
| (三)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 | 第36-37页 | 
| 三、学校培训因素分析 | 第37-38页 | 
| (一)缺乏专业的课堂提问培训 | 第37-38页 | 
| (二)缺乏具体的课堂提问实践指导 | 第38页 | 
| 四、课堂环境因素分析 | 第38-40页 | 
| (一)缺乏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 | 第38-39页 | 
| (二)缺乏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| 第39-40页 | 
| 第四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走出误区的对策 | 第40-49页 | 
| 一、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水平 | 第40-44页 | 
| (一)践行核心素养的课堂提问理念 | 第40-41页 | 
| (二)掌握切实有效的课堂提问技巧 | 第41-43页 | 
| (三)延伸核心素养的课堂提问反思 | 第43-44页 | 
| 二、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| 第44-45页 | 
| (一)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| 第44页 | 
| (二)给予学生发散问题思维的情景 | 第44-45页 | 
| (三)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| 第45页 | 
| 三、加强学校对课堂提问的培训 | 第45-47页 | 
| (一)开展课堂提问实效培训 | 第45-46页 | 
| (二)指导教师课堂提问实践 | 第46页 | 
| (三)开设互联网+教师发展平台 | 第46-47页 | 
| 四、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 | 第47-49页 | 
| (一)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 | 第47页 | 
| (二)构建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 | 第47页 | 
| (三)开展互动合作的智慧学习 | 第47-49页 | 
| 结语 | 第49-50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 
| 附录A | 第53-55页 | 
| 附录B | 第55-56页 | 
| 致谢 | 第56-57页 | 
| 作者简历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