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1-19页 |
1.2.1 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2 旅游信息化研究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2.3 武夷山旅游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9-2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23-29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23-25页 |
2.1.1 旅游信息化 | 第23页 |
2.1.2 风景名胜区 | 第23-25页 |
2.1.3 旅游竞争力 | 第25页 |
2.2 基础理论 | 第25-29页 |
2.2.1 比较优势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2 竞争优势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2.3 旅游信息科学理论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信息化对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| 第29-37页 |
3.1 信息化对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| 第29-32页 |
3.1.1 旅游景区信息化的概念内涵以及发展现状 | 第29-30页 |
3.1.2 我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发展阶段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1.3 信息化对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| 第31-32页 |
3.2 促进信息化对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| 第32-37页 |
3.2.1 外部因素 | 第33-35页 |
3.2.2 内部因素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信息化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| 第37-63页 |
4.1 信息化背景下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1.1 旅游资源禀赋 | 第37页 |
4.1.2 环境质量因素 | 第37-38页 |
4.1.3 景区管理控制 | 第38页 |
4.1.4 旅游市场条件 | 第38-39页 |
4.1.5 旅游服务保障 | 第39页 |
4.2 信息化背景下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9-47页 |
4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9-41页 |
4.2.2 评价指标的筛选 | 第41-43页 |
4.2.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| 第43-45页 |
4.2.4 指标的含义 | 第45-47页 |
4.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7-55页 |
4.3.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| 第47-49页 |
4.3.2 确定指标权重 | 第49-54页 |
4.3.3 结果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 信息化影响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55-63页 |
4.4.1 指标量化及评价标准 | 第55-60页 |
4.4.2 评价结果的计算 | 第60页 |
4.4.3 确定竞争力评价等级 | 第60-63页 |
第5章 信息化背景下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 | 第63-73页 |
5.1 武夷山旅游概述 | 第63页 |
5.2 旅游业发展现状 | 第63-64页 |
5.2.1 旅游经济发展过程 | 第63-64页 |
5.2.2 旅游产品优化升级 | 第64页 |
5.3 武夷山旅游信息化发展 | 第64-65页 |
5.3.1 城市信息化基础 | 第64-65页 |
5.3.2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发展 | 第65页 |
5.4 信息化背景下武夷山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| 第65-69页 |
5.5 信息化背景下武夷山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 | 第69-73页 |
5.5.1 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系统,提高管理水平 | 第70-71页 |
5.5.2 优化景区智慧营销策略,增强市场效益 | 第71-72页 |
5.5.3 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,完善旅游服务保障 | 第72-73页 |
第6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3-7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3-74页 |
6.2 不足和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