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术语及符号说明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一、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| 第10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第二章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概况 | 第14-19页 |
第一节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鲁迅作品 | 第14页 |
第二节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课程教学目标及分析 | 第14-19页 |
一、《社戏》的教学目标 | 第15页 |
二、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的教学目标 | 第15-16页 |
三、《孔乙己》的教学目标 | 第16页 |
四、《故乡》的教学目标 | 第16-17页 |
五、《藤野先生》的教学目标 | 第17页 |
六、《雪》的教学目标 | 第17-18页 |
七、名著推荐与阅读《朝花夕拾》的教学目标: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 | 第19-30页 |
第一节 初中师、生对鲁迅作品教、学情况问卷调查 | 第19-25页 |
一、调研对象 | 第19页 |
二、学校特征及初中鲁迅作品教学概况 | 第19-21页 |
三、调研方法:问卷调查分析法 | 第21页 |
四、调研工具: 初中鲁迅作品教、学情况问卷调查表(教师表\学生表) | 第21-24页 |
五、结果:共发放教师问卷调查12份,收回12份,有效率 100% | 第24页 |
六、问卷综合分析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传统教学中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其原因 | 第25-30页 |
一、鲁迅作品特殊的言语习惯,给师、生的阅读带来障碍 | 第26-27页 |
二、师生和文本对话的时间不够,参照教参出现解读不到位甚至误读的情况 | 第27-29页 |
三、过分强调创作的时代背景,使作品政治烙印太深,文学艺术性被削弱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鲁迅作品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| 第30-61页 |
第一节 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能力,发挥教师课堂主导的作用 | 第30-34页 |
一、抓住关键语句,和作品产生共鸣,以情解读 | 第31-32页 |
二、难点追问,适时激趣 | 第32-33页 |
三、合理联想,让作品增值 | 第33页 |
四、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,准确理解作品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制定适宜教学目标,让初中鲁迅作品教学更接地气 | 第34-36页 |
第三节 递进教学策略探究,让初中鲁迅作品教学有序进行 | 第36-40页 |
第四节 文体教学策略探究,用鲁迅作品来教语文 | 第40-47页 |
一、《社戏》、《藤野先生》、《雪》文体教学 | 第41-43页 |
二、《孔已己》、《故乡》文体教学 | 第43-44页 |
三、《朝花夕拾》及其序言文体教学 | 第44-47页 |
第五节 后“茶馆式”教学策略探究,在“读读”、“议议”中解读鲁迅作品 | 第47-55页 |
一、通过后茶馆式教学策略,实现师生生的多边对话,品味鲁迅作品中“陌生”的语言 | 第48-50页 |
二、通过后茶馆式教学策略,分析鲁迅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形象 | 第50-51页 |
三、通过后茶馆式教学策略,解读鲁迅作品丰富深刻的主题 | 第51-55页 |
第六节 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,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作品 | 第55-61页 |
一、仿写优美语段,学习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的景物描写艺术 | 第56-58页 |
二、续写文章结尾,和鲁迅一起关注孔乙己命运 | 第58-59页 |
三、仿写整篇文章,体会鲁迅对小人物的关怀情怀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3页 |
附录:师生问卷调查表 | 第63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