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唐文学中的女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9页 |
二、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9页 |
三、研究重点和难点 | 第19-20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一章“女娲”之名及女娲神话的形成 | 第21-31页 |
第一节“女娲”之名的文化内涵 | 第21-25页 |
第二节 女娲神话的形成 | 第25-31页 |
第二章 先唐文学作品中的女娲形象 | 第31-43页 |
第一节 人首蛇躯的女神 | 第31-34页 |
第二节 造人的始祖与配婚的对偶神 | 第34-37页 |
第三节 谐音律的文化精灵 | 第37-39页 |
第四节 炼石补天的女英雄 | 第39-43页 |
第三章“女娲”文学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 | 第43-64页 |
第一节“女娲”文学母题的形成 | 第43-51页 |
第二节“女娲”文学母题形成的文学史意义 | 第51-64页 |
第四章 女娲文化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| 第64-70页 |
第一节 对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塑造与涵养 | 第64-66页 |
第二节 女娲文化精神在当代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| 第66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附表 1:先唐著作中的女娲记载简表 | 第75-78页 |
附表 2:女娲画像简表 | 第78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