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9-51页 |
1.1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2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发展 | 第20-29页 |
1.2.1 简易填埋 | 第21页 |
1.2.2 第一代控制型垃圾填埋场 | 第21-22页 |
1.2.3 第二代控制型垃圾填埋场 | 第22-24页 |
1.2.4 大型集约化可持续填埋 | 第24-29页 |
1.3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沉降引起的工程问题 | 第29-31页 |
1.3.1 填埋场沉降对库容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1.3.2 填埋场沉降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| 第30页 |
1.3.3 填埋场沉降对衬垫系统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1-47页 |
1.4.1 垃圾压缩变形特性 | 第31-39页 |
1.4.2 垃圾本构模型与填埋场沉降库容分析 | 第39-42页 |
1.4.3 填埋场边坡稳定分析 | 第42-45页 |
1.4.4 填埋场衬垫系统力学行为分析 | 第45-47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| 第47-51页 |
第2章 城市生活垃圾工程特性 | 第51-77页 |
2.1 引言 | 第51页 |
2.2 城市生活垃圾物理和化学组分 | 第51-57页 |
2.2.1 新鲜垃圾的物理组分 | 第51-54页 |
2.2.2 新鲜垃圾的化学组分 | 第54-57页 |
2.3 城市生活垃圾生化降解特性 | 第57-67页 |
2.3.1 垃圾的生化降解过程 | 第57-58页 |
2.3.2 垃圾的生化降解影响因素 | 第58-59页 |
2.3.3 垃圾生化降解产液 | 第59-64页 |
2.3.4 垃圾生化降解产气 | 第64-67页 |
2.4 城市生活垃圾压缩特性 | 第67-72页 |
2.4.1 垃圾的压缩机理 | 第67-68页 |
2.4.2 垃圾的压缩过程 | 第68-69页 |
2.4.3 时间无关的主压缩特性 | 第69-70页 |
2.4.4 时间相关的次压缩特性 | 第70-71页 |
2.4.5 生化降解对压缩特性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2.5 城市生活垃圾剪切强度特性 | 第72-75页 |
2.5.1 垃圾的剪切强度机理 | 第72-74页 |
2.5.2 应变对垃圾剪切强度的影响 | 第74页 |
2.5.3 生化降解对垃圾剪切强度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3章 城市生活垃圾一维时间线压缩模型 | 第77-106页 |
3.1 引言 | 第77页 |
3.2 典型的城市生活垃圾一维压缩模型 | 第77-83页 |
3.2.1 固结模型 | 第78-79页 |
3.2.2 流变模型 | 第79-80页 |
3.2.3 经验模型 | 第80-81页 |
3.2.4 降解模型 | 第81页 |
3.2.5 复合模型 | 第81-83页 |
3.3 不同生化降解环境下的城市生活垃圾长期压缩试验 | 第83-89页 |
3.3.1 利于生化降解环境下的长期压缩试验 | 第83-86页 |
3.3.2 一般生化降解环境下的长期压缩试验 | 第86-89页 |
3.4 基于压缩特性的城市生活垃圾一维时间线压缩模型 | 第89-96页 |
3.4.1 基本假设 | 第89-90页 |
3.4.2 模型构建 | 第90-94页 |
3.4.3 模型参数物理含义和确定方法 | 第94-96页 |
3.5 一维时间线压缩模型验证及应用 | 第96-103页 |
3.5.1 次压缩模拟 | 第96-100页 |
3.5.2 填埋场沉降预测 | 第100-102页 |
3.5.3 模型参数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3.6 一维时间线压缩模型与应力降解压缩模型对比 | 第103-104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第4章 城市生活垃圾时间相关本构模型 | 第106-144页 |
4.1 引言 | 第106页 |
4.2 本构模型构建基础 | 第106-115页 |
4.2.1 垃圾的应力-应变关系 | 第106-107页 |
4.2.2 黏土的修正剑桥模型 | 第107-108页 |
4.2.3 典型的城市生活垃圾本构模型 | 第108-115页 |
4.3 考虑时间相关应变的城市生活垃圾本构模型 | 第115-123页 |
4.3.1 基本假设 | 第115页 |
4.3.2 模型构建 | 第115-121页 |
4.3.3 模型参数 | 第121-123页 |
4.4 本构模型验证 | 第123-138页 |
4.4.1 室内压缩试验 | 第123-128页 |
4.4.2 现场压缩试验 | 第128-133页 |
4.4.3 大型模型试验 | 第133-138页 |
4.5 垃圾本构模型与一维压缩模型对比 | 第138-14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42-144页 |
第5章 基于填埋过程时空离散化的填埋场沉降和库容分析方法 | 第144-168页 |
5.1 引言 | 第144页 |
5.2 填埋过程时空离散化 | 第144-149页 |
5.2.1 填埋过程空间离散化 | 第144-147页 |
5.2.2 填埋过程时间离散化 | 第147-149页 |
5.3 填埋场沉降计算 | 第149-152页 |
5.3.1 基本假设 | 第149页 |
5.3.2 填埋柱各层压缩和填埋场沉降 | 第149-152页 |
5.4 填埋场库容计算 | 第152-153页 |
5.4.1 填埋场几何库容 | 第153页 |
5.4.2 填埋场实际填埋库容 | 第153页 |
5.4.3 填埋场实际填埋量 | 第153页 |
5.5 填埋场沉降和库容分析程序LANDFILL | 第153-158页 |
5.5.1 LANDFILL程序结构 | 第153-155页 |
5.5.2 LANDFILL主要数据流 | 第155-156页 |
5.5.3 LANDFILL操作界面 | 第156-157页 |
5.5.4 LANDFILL结果展示 | 第157-158页 |
5.6 算例分析 | 第158-167页 |
5.6.1 工程概况 | 第158-162页 |
5.6.2 结果对比 | 第162-164页 |
5.6.3 沉降发展预测 | 第164-167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67-168页 |
第6章 考虑沉降的填埋场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| 第168-188页 |
6.1 引言 | 第168页 |
6.2 填埋场边坡稳定影响因素 | 第168-173页 |
6.2.1 垃圾工程特性 | 第169页 |
6.2.2 填埋场渗滤液主水位 | 第169-170页 |
6.2.3 边坡坡型特征 | 第170-173页 |
6.3 考虑沉降的填埋场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| 第173-175页 |
6.3.1 填埋场沉降和库容计算 | 第173-174页 |
6.3.2 填埋场边坡稳定分析 | 第174-175页 |
6.4 算例分析 | 第175-186页 |
6.4.1 算例概况 | 第175-176页 |
6.4.2 垃圾特性 | 第176-178页 |
6.4.3 填埋场沉降和库容分析及讨论 | 第178-180页 |
6.4.4 不同工况对填埋场沉降和边坡稳定影响 | 第180-184页 |
6.4.5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随时间变化过程 | 第184-18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86-188页 |
第7章 基于垃圾本构模型的填埋场衬垫系统力学行为分析 | 第188-218页 |
7.1 引言 | 第188页 |
7.2 HDPE土工膜力学特性 | 第188-200页 |
7.2.1 HDPE土工膜轴向拉伸特性 | 第188-193页 |
7.2.2 HDPE土工膜界面静力剪切强度特性 | 第193-200页 |
7.3 有限差分程序FLAC | 第200-202页 |
7.3.1 FLAC简介 | 第200页 |
7.3.2 Beam结构单元结合界面单元模拟衬垫系统 | 第200-202页 |
7.4 基于垃圾本构模型的填埋场衬垫系统力学行为分析 | 第202-203页 |
7.4.1 填埋场衬垫系统力学行为分析数值模拟 | 第202-203页 |
7.4.2 城市生活垃圾自定义本构模型 | 第203页 |
7.5 算例分析 | 第203-216页 |
7.5.1 算例概况 | 第204-206页 |
7.5.2 垃圾、地基、HDPE土工膜以及界面特性 | 第206-208页 |
7.5.3 基本工况下HDPE土工膜力学行为分析及讨论 | 第208-212页 |
7.5.4 不同工况下HDPE土工膜力学行为分析及讨论 | 第212-216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216-218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18-222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218-220页 |
8.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| 第220-2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2-252页 |
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| 第252-2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