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

宁句同城化契机下句容发展策略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对象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16-17页
第二章 同城化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第17-35页
    2.1 同城化发展研究综述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内涵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发展阶段与动力机制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对策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实施进展研究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小结第20-21页
    2.2 同城化相关实践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相关实践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相关实践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对句容的启示第28-30页
    2.3 同城化认知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发展条件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发展内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发展阶段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城市发展应对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同城化实施保障第34-35页
第三章“宁句同城化”契机下句容发展现状分析第35-62页
    3.1 背景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机遇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挑战第39-42页
    3.2 现实基础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自然基础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经济基础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文化基础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社会基础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空间基础第49-50页
    3.3 存在问题及原因第50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城市定位研究不足,城市功能互补性不强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经济发展质量欠妥,同城互动支撑力不足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交通同城衔接不畅,公共服务对接阻力大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生态维育意识薄弱,文脉挖掘整合层次浅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市域土地利用粗放,毗邻空间开发无秩序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保障机制尚未建立,规划实施推进障碍多第58-59页
    3.4 句容“同城化调整期”的关键点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发展内涵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发展原则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发展策略第60-62页
第四章 策略一:以功能优化提升区域价值第62-72页
    4.1 城市定位选择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城市定位原则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南京城市发展选择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自身居民发展需求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小结第65-66页
    4.2 定位功能解析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宜居副城——完善居民保障,优化居住生活品质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宜业副城——强化生产服务,打造宜业创业高地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文化生态游憩基地——丰富游憩产品,提升旅游竞争力第69-72页
第五章 策略二:以产业协同夯实经济基础第72-80页
    5.1 产业发展导向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产业结构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农业发展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制造业发展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现代服务业发展第75-76页
    5.2 产业空间应对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产业空间总体结构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发展轴线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产业集聚区第78-80页
第六章 策略三:以点轴串联激发空间活力第80-91页
    6.1 市域发展结构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总体空间布局第80-82页
    6.2 城乡发展空间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城乡发展空间引导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城镇发展格局第83页
    6.3 生态保护空间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生态保护空间布局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生态保护修复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环境污染防治第86-87页
    6.4 交通引领空间串联第87-9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门类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建设市域交通体系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打造区域交通格局第88-91页
第七章 策略四:以公共服务对接缩小区域差异第91-94页
    7.1 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重点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提升教育质量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提高医疗水平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健全保障体系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其他基础设施第92页
    7.2 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第92-94页
第八章 策略五:以机制体制创新保障实施推进第94-98页
    8.1 创新体制模式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推行两市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常设政府间的协作机构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形成市场主导的同城化长效机制第95-96页
    8.2 保障机制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出台相关保障政策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构建区域信息网络化共享机制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合理界定区域协作法律范围第96-97页
    8.3 运作机制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建立相配套的绩效考核方式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建立同城化的行政问责制第97-98页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98-100页
    9.1 主要结论第98页
    9.2 研究创新点第98-99页
    9.3 存在的不足第99页
    9.4 展望第99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3页
图表目录第103-105页
致谢第105-106页
附录第106-115页
作者简介第115页

论文共1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绿色生态住区建设的规划控制研究
下一篇:基于苏州市差异化空间类型的适老型公共环境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