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9页 |
1.2.1 旁路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蒸汽动力系统仿真发展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4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旁路排汽回收系统方案设计 | 第21-32页 |
2.1 旁路排汽回收系统流程简介 | 第21页 |
2.2 旁路排汽回收系统稳态设计计算 | 第21-26页 |
2.3 减温减压器设备选型 | 第26-27页 |
2.4 冷凝器方案设计 | 第27-29页 |
2.5 除氧器设备选型 | 第29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蒸汽动力系统建模 | 第32-48页 |
3.1 系统建模的方法与步骤 | 第32-33页 |
3.2 旁路排汽回收系统数学模型 | 第33-39页 |
3.2.1 减温减压装置数学模型 | 第33-35页 |
3.2.2 大气式冷凝器数学模型 | 第35-37页 |
3.2.3 大气式除氧器数学模型 | 第37-39页 |
3.3 增压锅炉数学模型 | 第39-44页 |
3.3.1 增压锅炉炉膛烟气侧数学模型 | 第39-40页 |
3.3.2 增压锅炉蒸发系统数学模型 | 第40-42页 |
3.3.3 单相对流受热面数学模型 | 第42-44页 |
3.4 蒸汽蓄热器数学模型 | 第44-45页 |
3.4.1 过热蒸汽母管数学模型 | 第44页 |
3.4.2 蒸汽蓄热器数学模型 | 第44-45页 |
3.5 管道阀门数学模型 | 第45-4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旁路排汽回收系统模块化仿真建模 | 第48-60页 |
4.1 系统仿真的实现过程 | 第48-54页 |
4.1.1 仿真模块的划分 | 第48-52页 |
4.1.2 仿真算法 | 第52-54页 |
4.1.3 控制系统介绍 | 第54页 |
4.2 系统仿真模型的编译与调试 | 第54-57页 |
4.3 稳态工况验证及动态对比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旁路排汽回收系统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| 第60-74页 |
5.1 旁路排汽回收系统稳态模型验证 | 第60-62页 |
5.1.1 旁路排汽量100%负荷稳态仿真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1.2 旁路排汽量20%负荷稳态仿真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1.3 旁路排汽量10%负荷稳态仿真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 | 第62页 |
5.2 减温减压器动态仿真实验 | 第62-66页 |
5.2.1 减温减压器降负荷仿真实验 | 第62-64页 |
5.2.2 减温减压器升负荷仿真实验 | 第64-66页 |
5.3 冷凝器动态仿真实验 | 第66-68页 |
5.3.1 冷凝器降负荷仿真实验 | 第66-67页 |
5.3.2 冷凝器升负荷仿真实验 | 第67-68页 |
5.4 旁路系统动态仿真实验 | 第68-73页 |
5.4.1 旁路负荷变化动态仿真实验 | 第68-72页 |
5.4.2 不同供汽方式对锅炉稳定性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