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11-24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22页 |
1.2.1 陡坡桥梁桩基础施工的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2 陡坡桥梁桩基础的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1.3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郧十高速陡坡桥梁桩基础工程概况 | 第24-27页 |
2.1 概述 | 第24页 |
2.2 沿线地形与地貌 | 第24-25页 |
2.3 沿线水文 | 第25页 |
2.4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5页 |
2.5 桥梁桩基础与陡坡位置关系及类型 | 第25-26页 |
2.6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山区陡坡地段桥梁桩基础施工的安全评价分析 | 第27-56页 |
3.1 概述 | 第27页 |
3.2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| 第27-42页 |
3.2.1 常规综合评估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2.2 层次分析法 | 第28-31页 |
3.2.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| 第31-35页 |
3.2.4 灰色综合评价法 | 第35-38页 |
3.2.5 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38-42页 |
3.3 评价方法的选取 | 第42页 |
3.4.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 | 第42-50页 |
3.4.1 单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3-47页 |
3.4.2.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7-50页 |
3.5 山区陡坡地段桥梁桩基础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5页 |
3.5.1 层次分析模型建立所要考虑的评价指标 | 第50-51页 |
3.5.2 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构模型 | 第51-52页 |
3.5.3 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集和评价集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3.5.4 单因素评价矩阵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3.5.5 陡坡桥梁桩基础施工安全评价权重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3.5.6 陡坡桥梁桩基础施工的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5页 |
3.6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郧十高速陡坡桥梁桩基础施工的安全评价 | 第56-73页 |
4.1 概述 | 第56页 |
4.2 郧十高速陡坡桥梁桩基础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及其分析 | 第56-63页 |
4.2.1 成孔前期安全问题及其分析 | 第56页 |
4.2.2 成孔期间安全问题及其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2.3 成桩后的安全问题及其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2.4 桩基础灌注期间安全问题及其分析 | 第63页 |
4.3 郧十高速陡坡桥梁桩基础施工的安全评价模型建立 | 第63-72页 |
4.3.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中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63-64页 |
4.3.2 建立评价结构模型 | 第64-65页 |
4.3.3 评价指标集和评价集的确定 | 第65-66页 |
4.3.4 单因素评价矩阵的确定 | 第66页 |
4.3.5 权重的确定 | 第66-70页 |
4.3.6 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| 第70-72页 |
4.4 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五章 山区陡坡地段桥梁桩基础防护技术 | 第73-90页 |
5.1 概述 | 第73页 |
5.2 现行陡坡地段桥梁桩基础的安全防护技术及其适用性分析 | 第73-79页 |
5.2.1 滑坡防护技术 | 第73-78页 |
5.2.2 危岩防护技术 | 第78-79页 |
5.3 郧十高速陡坡桥梁桩基础的安全防护技术 | 第79-84页 |
5.3.1 成孔前期过度开挖工作面的防护技术 | 第79页 |
5.3.2 成孔期间安全问题的防护技术 | 第79-82页 |
5.3.3 成孔后安全问题的防护技术 | 第82-83页 |
5.3.4 桩基础灌注期间安全问题的防护技术 | 第83-84页 |
5.4 郧十高速中较大工程病害成因分析及其防护技术 | 第84-89页 |
5.4.1 大沟大桥滑塌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护技术 | 第84-85页 |
5.4.2 龙头村大桥滑坡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护技术 | 第85-87页 |
5.4.3 头堰大桥塌孔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护技术 | 第87-88页 |
5.4.4 标湖 1~ | 第88-89页 |
5.5 小结 | 第89-90页 |
主要结论与建议 | 第90-92页 |
主要结论 | 第90-91页 |
进一步建议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96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