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1 激进的城市化建设 | 第8页 |
1.1.2 各阶层人群的忽视 | 第8-9页 |
1.1.3 对人性需求的漠视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.1 研究对象 | 第12-1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3-16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社区边缘空间与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及适宜性 | 第17-37页 |
2.1 社区边缘空间 | 第17-24页 |
2.1.1 社区的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1.2 社区边缘空间的概念 | 第18-20页 |
2.1.3 社区边缘空间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2.1.4 社区边缘空间的类型 | 第21-23页 |
2.1.5 社区边缘空间的空间构成元素 | 第23-24页 |
2.2 社区边缘空间与居民行为的内在联系 | 第24-27页 |
2.2.1 居民基本需求 | 第24-26页 |
2.2.2 空间环境影响居民行为 | 第26页 |
2.2.3 居民行为对空间环境的反作用 | 第26-27页 |
2.3 社区边缘空间中居民行为及分析 | 第27-33页 |
2.3.1 步行行为与居民需求 | 第28-29页 |
2.3.2 驻足行为与居民需求 | 第29-31页 |
2.3.3 坐相关的行为与居民需求 | 第31-33页 |
2.4 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及适宜性 | 第33-36页 |
2.4.1 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与适宜性的概念 | 第33-35页 |
2.4.2 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与适宜性的意义 | 第35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不可及且不适宜的社区边缘空间现状及原因 | 第37-45页 |
3.1 不可及且不适宜的社区边缘空间 | 第37-39页 |
3.1.1 不可及且不适宜的社区边缘空间定义 | 第37-38页 |
3.1.2 不可及且不适宜的社区边缘空间中的居民行为 | 第38-39页 |
3.2 不可及且不适宜的社区边缘空间现状 | 第39-41页 |
3.2.1 居民活动匮乏 | 第39页 |
3.2.2 环境污染严重 | 第39-40页 |
3.2.3 车辆主导空间 | 第40页 |
3.2.4 缺乏管理维护 | 第40-41页 |
3.3 不可及且不适宜的社区边缘空间原因 | 第41-44页 |
3.3.1 从行为需求角度—活动空间不足 | 第41-42页 |
3.3.2 从心理需求角度—空间尺度失衡 | 第42页 |
3.3.3 从情感需求角度—情感文化缺失 | 第42-43页 |
3.3.4 从发展需求角度—功能定位不明 | 第43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与适宜性策略 | 第45-63页 |
4.1 物质可及性及适宜性策略—拓展柔性边界 | 第45-48页 |
4.1.1 创造步行条件 | 第45-46页 |
4.1.2 柔化建筑边界 | 第46-47页 |
4.1.3 塑造坐环境 | 第47-48页 |
4.1.4 设置绿化隔离带 | 第48页 |
4.2 物质可及性及适宜性策略—完善空间设施 | 第48-53页 |
4.2.1 商业餐饮设施 | 第49-50页 |
4.2.2 固废收集设施 | 第50-51页 |
4.2.3 休息设施 | 第51页 |
4.2.4 其他设施及小品 | 第51-53页 |
4.3 精神可及性及适宜性策略—注重人性化设计 | 第53-58页 |
4.3.1 注重需求的商业服务 | 第53-54页 |
4.3.2 人性的空间尺度 | 第54-56页 |
4.3.3 空间的情感文化 | 第56-57页 |
4.3.4 注重通用设计 | 第57-58页 |
4.4 精神可及性及适宜性策略—居民共同参与 | 第58-62页 |
4.4.1 转变设计角色 | 第58-59页 |
4.4.2 提升参与意愿 | 第59-60页 |
4.4.3 多样化参与方式 | 第60-61页 |
4.4.4 参与后期维护 | 第61-6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五章 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及适宜性设计方法 | 第63-85页 |
5.1 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及适宜性的设计原则 | 第63-68页 |
5.1.1 从空间可达角度—空间整体性 | 第63-64页 |
5.1.2 从业态设施角度—功能实用性 | 第64-65页 |
5.1.3 从环境品质角度—景观层次性 | 第65-66页 |
5.1.4 从文化情感角度—环境互动性 | 第66-67页 |
5.1.5 从心理安全角度—空间领域性 | 第67-68页 |
5.2 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及适宜性设计手法 | 第68-74页 |
5.2.1 行为适宜性—阻拦与诱导 | 第68-69页 |
5.2.2 行为适宜性—分划与渗透 | 第69-72页 |
5.2.3 心理适宜性—重复与交错 | 第72-73页 |
5.2.4 心理适宜性—象征与抽象 | 第73-74页 |
5.3 社区边缘空间构成元素的可及性及适宜性设计 | 第74-81页 |
5.3.1 半固定元素的可及性与适宜性设计 | 第74-78页 |
5.3.2 固定元素的可及性与适宜性设计 | 第78-80页 |
5.3.3 活动元素的可及性与适宜性设计 | 第80-81页 |
5.4 不同功能的社区边缘空间可及性及适宜性设计 | 第81-84页 |
5.4.1 以配套商业为主的社区边缘空间 | 第81-82页 |
5.4.2 以交通穿行为主的社区边缘空间 | 第82-83页 |
5.4.3 以生态功能为主的社区边缘空间 | 第83-8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8页 |
主要结论 | 第85-87页 |
展望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图表来源 | 第89-93页 |
图片来源 | 第89-92页 |
表格来源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5页 |
学术著作 | 第93页 |
学术期刊 | 第93-94页 |
学位论文 | 第94-95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