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省灵石县夏门村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
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1 社会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学术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对象与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4页 |
1.3.3 夏门村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| 第16-18页 |
1.5.1 研究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2 夏门村民居建筑特征概述 | 第18-36页 |
2.1 选址布局 | 第19-20页 |
2.2 民居建筑年代及分布 | 第20-21页 |
2.3 空间构成 | 第21-23页 |
2.4 院落形式 | 第23-27页 |
2.4.1 平地合院式 | 第23-25页 |
2.4.2 跃层合院式 | 第25-26页 |
2.4.3 堡中有堡多院相套式 | 第26-27页 |
2.5 院落组成要素 | 第27-32页 |
2.5.1 正房 | 第27-28页 |
2.5.2 厢房 | 第28-29页 |
2.5.3 门楼 | 第29-31页 |
2.5.4 照壁 | 第31-32页 |
2.6 入口空间 | 第32-35页 |
2.6.1 入口形式 | 第32-33页 |
2.6.2 入口界面 | 第33-35页 |
2.7 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居住建筑特征 | 第36-64页 |
3.1 御史院院落群 | 第37-48页 |
3.1.1 空间格局 | 第37-40页 |
3.1.2 单元院落分析 | 第40-48页 |
3.2 大夫第一百尺楼 | 第48-55页 |
3.2.1 空间格局 | 第48-52页 |
3.2.2 单元院落分析 | 第52-55页 |
3.3 后堡道院落群 | 第55-59页 |
3.3.1 空间格局 | 第55-57页 |
3.3.2 单元院落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4 知府院院落群 | 第59-63页 |
3.4.1 空间格局 | 第59-61页 |
3.4.2 单元院落分析 | 第61-63页 |
3.5 小结 | 第63-64页 |
4 公共建筑特征 | 第64-82页 |
4.1 堡门 | 第64-68页 |
4.1.1 头堡门 | 第64-66页 |
4.1.2 二堡门 | 第66-67页 |
4.1.3 三堡门 | 第67-68页 |
4.2 庙宇建筑 | 第68-76页 |
4.2.1 关帝庙 | 第68-74页 |
4.2.2 土地庙 | 第74-75页 |
4.2.3 文昌宫 | 第75-76页 |
4.3 祠堂建筑 | 第76-81页 |
4.4 小结 | 第81-82页 |
5 建筑装饰特征 | 第82-104页 |
5.1 石雕 | 第82-87页 |
5.1.1 柱础 | 第82-84页 |
5.1.2 门枕石 | 第84-86页 |
5.1.3 抱鼓石 | 第86-87页 |
5.2 砖雕 | 第87-93页 |
5.2.1 墀头 | 第87-89页 |
5.2.2 脊兽装饰 | 第89-90页 |
5.2.3 屋脊 | 第90-92页 |
5.2.4 勾头滴水 | 第92-93页 |
5.3 木雕 | 第93-100页 |
5.3.1 门窗 | 第93-98页 |
5.3.2 檐下装饰 | 第98-100页 |
5.4 匾额汇总 | 第100-103页 |
5.5 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6 结语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7页 |
附录A | 第107-117页 |
一、测绘图 | 第107-112页 |
二、访谈录 | 第112-117页 |
采访1 | 第112-113页 |
采访2 | 第113-114页 |
采访3 | 第114页 |
采访4 | 第114-11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7-12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