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诗论中的“诗眼”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0.1 选题意图 | 第9-10页 |
0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0.3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 “诗眼”的提出及延展 | 第13-27页 |
1.1 画论的启示 | 第13-14页 |
1.2 “诗眼”的提出 | 第14-20页 |
1.2.1 保暹《处囊诀》 | 第14-15页 |
1.2.2 黄庭坚等人的“诗眼”理论 | 第15-20页 |
1.3 “诗眼”理论的延展 | 第20-27页 |
1.3.1 元明的“诗眼”理论 | 第20-24页 |
1.3.2 清代的“诗眼”理论 | 第24-27页 |
2 “诗眼”的基本含义 | 第27-35页 |
2.1 诗中之眼 | 第27-31页 |
2.1.1 诗中之眼的含义 | 第27-29页 |
2.1.2 诗眼与佳句、警句 | 第29-31页 |
2.2 诗人之眼 | 第31-35页 |
2.2.1 诗人之眼的含义 | 第31-33页 |
2.2.2 诗眼与道眼 | 第33-35页 |
3 宋明清学者对“诗眼”理论的反思 | 第35-42页 |
3.1 宋明清人对“诗眼”理论的反思 | 第35-39页 |
3.1.1 诗眼与自然雄浑的诗风 | 第35-37页 |
3.1.2 诗眼与意境的整体性 | 第37-39页 |
3.2 “诗眼”理论反思的实质 | 第39-42页 |
3.2.1 自然浑成与人为雕琢的统一 | 第39-40页 |
3.2.2 炼字与炼意的统一 | 第40-42页 |
结束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