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绪论 | 第8-20页 |
第一章 “词本事”界说与“尊体”的基本问题 | 第20-37页 |
第一节 词本事概念界说与本文的文献范畴 | 第20-26页 |
一、古人对“词本事”的理解 | 第21-23页 |
二、今人的理解及本文的界说 | 第23-26页 |
第二节 宋词之“尊体”与清代“尊体”运动之别 | 第26-37页 |
一、“尊体”的提出与清代“尊体”运动 | 第27-28页 |
二、宋人的“尊体”意识及其与清代的区别 | 第28-34页 |
三、宋词“尊体”的本质及其内在机制 | 第34-37页 |
第二章 “词本事”的书写意图与宋人的“尊体”意识的线性发展 | 第37-60页 |
第一节 “前苏轼时代”的词本事书写 | 第37-45页 |
一、“前苏轼时代”词本事文献梳理 | 第39-43页 |
二、“前苏轼时代”词本事书写的随意性与偶然性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苏轼的本事书写及其带来的转变 | 第45-48页 |
一、苏轼的叙事性词序 | 第45-47页 |
二、苏轼在笔记体著作中对其词本事的“再书写” | 第47-48页 |
三、苏轼“自书本事”的“尊体”意义 | 第48页 |
第三节 “自书本事”现象的发展及“以事传词”的书写意图 | 第48-53页 |
一、“自书本事”现象的发展 | 第48-51页 |
二、词作者后辈书写的“先人本事” | 第51-52页 |
三、“以事传词”书写意图的“尊体”意义 | 第52-53页 |
第四节 宋人词话中的词本事及其“以词传人”书写意图 | 第53-60页 |
一、《时贤本事曲子集》的词本事书写意图 | 第54-56页 |
二、周密《浩然斋词话》中具有存史意识的本事书写 | 第56-59页 |
三、“以词传人”的书写意图与“一代文学”观念的初步奠基 | 第59-60页 |
第三章 “学问化”本事书写与宋代词学的生成 | 第60-81页 |
第一节 从不严谨的本事记录到事实考证 | 第61-74页 |
一、“词本事”书写方式走向“学问化”的两种表现 | 第63-71页 |
二、“词本事”的“学问化”书写对宋代词学的“催生” | 第71-74页 |
第二节 “词本事”书写与词论的逐步融合 | 第74-81页 |
一、“词本事”书写与词论融合的两种形式 | 第75-79页 |
二、“学问化”的本事书写与“考论整合”的宋代词学 | 第79-81页 |
第四章 艳情本事的转变与宋人对词体“侧艳”道德偏见的消弭 | 第81-95页 |
第一节 早期对“侧艳”的道德偏见 | 第82-84页 |
第二节 艳情本事的虚构与艳情题材的“纯情化” | 第84-92页 |
一、艳情本事走向“虚构”的转变 | 第85-88页 |
二、虚构艳情本事的“纯情化” | 第88-92页 |
第三节 破除“侧艳”道德偏见的尊体意义 | 第92-95页 |
第五章 “词本事”的政治寄托与传统诗学对“尊体”的影响 | 第95-109页 |
第一节 宋初“词本事”中的“文学误国论” | 第96-101页 |
一、“文学误国论”的源流 | 第97-98页 |
二、宋人在本事书写中对“文学误国论“延续与摆脱 | 第98-101页 |
第二节 从俚俗词本事看词体对“怨刺传统“的回归 | 第101-105页 |
第三节 从南渡后的“词本事”看词体对“诗言志”的回归 | 第105-109页 |
第六章 “词本事”的“音乐性”记载与全面尊体意识 | 第109-124页 |
第一节 宋代“词本事”中的“音乐性”现象梳理 | 第109-114页 |
第二节 宋人对词体“音乐性”的专门论述及其全面尊体意识 | 第114-124页 |
一、北宋人对词体的音乐性较少专门论述 | 第114-116页 |
二、南宋“雅派词人”对周邦彦的继承 | 第116-118页 |
三、从姜夔的词序看雅派词人的全面尊体意识 | 第118-124页 |
结语 | 第124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38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