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10-16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10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2. 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三)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4页 |
2.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4页 |
(四)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2.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一、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26页 |
(一) 家庭责任意识 | 第16-18页 |
1. 责任 | 第16-17页 |
2. 责任意识 | 第17页 |
3. 家庭责任意识 | 第17-18页 |
(二) 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 | 第18-22页 |
1. 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 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内容 | 第19-22页 |
(三) 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| 第22-26页 |
1. 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| 第22-23页 |
2. 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需要 | 第23-24页 |
3. 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是大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| 第24-26页 |
二、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现状 | 第26-33页 |
(一) 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中的积极因素 | 第26-28页 |
1. 传统孝道意识占主流,融入民主元素 | 第26-27页 |
2. 普遍具有男女平等共同为家庭负责的意识 | 第27-28页 |
(二) 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3页 |
1. 对家庭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 | 第28-29页 |
2. 家庭责任意识与行为表现的矛盾 | 第29-30页 |
3. 婚姻忠贞意识和稳固意识动摇 | 第30-31页 |
4. 缺乏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| 第31-33页 |
三、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| 第33-39页 |
(一)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1. 多元文化并存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 参差不齐的传媒文化的影响 | 第34页 |
3. 示范群体的负面影响 | 第34-35页 |
(二) 家庭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1.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| 第35页 |
2. 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| 第35-36页 |
3. 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 | 第36页 |
(三) 学校教育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1. 长期应试教育的弊端 | 第36-37页 |
2. 高校思想在教育上的偏颇 | 第37页 |
(四) 大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1. 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 | 第37页 |
2. 大学生个人角色定位不清晰 | 第37-39页 |
四、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的策略 | 第39-48页 |
(一) 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的原则 | 第39-41页 |
1. 主体性原则 | 第39页 |
2. 渗透性原则 | 第39-40页 |
3. 知行统一原则 | 第40页 |
4. 共同参与原则 | 第40-41页 |
(二) 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的具体对策 | 第41-48页 |
1. 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| 第41-43页 |
2. 家长通过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 | 第43-44页 |
3. 大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| 第44-46页 |
4. 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家庭责任意识和能力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