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--道路建筑材料论文

基于面层材料与结构的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抗车辙性能影响因素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抗车辙性能试验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沥青材料与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的研究概况第14-15页
    1.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6-18页
第2章 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第18-32页
    2.1 原材料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沥青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集料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抗车辙剂第19-20页
    2.2 试验仪器第20-24页
    2.3 配合比设计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马歇尔试验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确定最佳油石比第28-29页
    2.4 配合比设计检验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水稳定性检验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高温稳定性检验第31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3章 AC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2-54页
    3.1 单层车辙试验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方案设计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验结果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小结第38-39页
    3.2 双层车辙试验第3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方案设计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验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试验结果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43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回归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4章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 AC 混合料抗车辙影响因素研究第54-72页
    4.1 灰色关联理论概述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灰色关联度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灰色关联熵第57-58页
    4.2 灰关联分析在 AC 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影响因素中应用的可行性第58页
    4.3 研究方案和试验方法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研究方案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原材料试验方法及指标测定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第61页
    4.4 AC 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AC 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AC 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影响因素的灰关联熵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灰关联度系数与灰熵关联度对比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影响因素与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相关性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4.5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双层车辙试验结论验证第68-6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9-72页
第5章 基于面层材料及结构的路面抗车辙工程实证研究第72-86页
    5.1 试验路段工程情况介绍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路段工程概况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试验路段铺筑方案第73-74页
    5.2 抗车辙性能检测方案及方法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抗车辙性能检测方案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路面抗车辙检测方法第74-76页
    5.3 试验路车辙深度分析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内车道车辙深度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外车道车辙深度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全车道车辙深度分析第78-80页
    5.4 基于试验路车辙深度的抗车辙性能分析第80-82页
    5.5 试验路车辙深度指数 RDI 评价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车辙深度指数 RDI 计算方法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试验路车辙深度指数 RDI 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85-86页
结论与展望第86-88页
    结论第86-87页
    展望第87-88页
参考文献第88-92页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2-94页
致谢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客车发动机橡胶悬置非线性特性的仿真与试验技术研究
下一篇:北京市信号交叉口直行车道饱和车头时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