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的缘由 | 第8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| 第8-9页 |
1.2.1 实现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| 第8页 |
1.2.2 传承白族优秀民族文化和习俗 | 第8-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的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2.2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方面 | 第14-15页 |
2.2.2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方面 | 第15-17页 |
第3章 白族地区民俗资源现状、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及白族民俗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调查 | 第17-31页 |
3.1 白族地区民俗资源现状调查 | 第17-22页 |
3.1.1 调查地点概况 | 第17页 |
3.1.2 调查对象的选择 | 第17-18页 |
3.1.3 调查结果及分析 | 第18-22页 |
3.2 白族地区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问卷调查 | 第22-30页 |
3.2.1 调查对象 | 第22页 |
3.2.2 调查内容 | 第22页 |
3.2.3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2-30页 |
3.3 白族民俗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访谈 | 第30-31页 |
3.3.1 访谈对象 | 第30页 |
3.3.2 访谈内容 | 第30页 |
3.3.3 访谈结果分析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白族民俗中的生物学知识挖掘整理及其与高中生物知识衔接 | 第31-46页 |
4.1 民族风俗类 | 第31-33页 |
4.1.1 白族人口现状与生物学知识 | 第31页 |
4.1.2 白族三道茶与生物学知识 | 第31-32页 |
4.1.3 栽秧会、田家乐与生物学知识 | 第32-33页 |
4.2 节庆类 | 第33-36页 |
4.2.1 葛根会与生物学知识 | 第33-34页 |
4.2.2 蝴蝶会与生物学知识 | 第34-35页 |
4.2.3 洱海开海节与生物学知识 | 第35-36页 |
4.3 地方民族特产和风味食品类 | 第36-43页 |
4.3.1 乳扇的制作过程及其相关生物学知识 | 第36-37页 |
4.3.2 大理啤酒生产工艺及其相关生物学知识 | 第37-40页 |
4.3.2.1 大理啤酒生产工艺 | 第37-40页 |
4.3.2.2 相关生物学知识 | 第40页 |
4.3.3 白族扎染与生物学知识 | 第40-42页 |
4.3.4 邓川奶牛与生物学知识 | 第42-43页 |
4.4 与民俗相关的珍禽异兽、奇花异木类 | 第43-46页 |
4.4.1 珍禽异兽 | 第43页 |
4.4.2 奇花异木 | 第43-45页 |
4.4.3 珍禽异兽、奇花异木类与生物学知识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白族民俗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案例 | 第46-57页 |
5.1 教学案例研究——《分子与细胞》第五章第 3 节“ATP 的主要来源——细胞呼吸” | 第46-52页 |
5.1.1 常规教学学案设计 | 第46-49页 |
5.1.2 融合大理啤酒和乳扇生产工艺的学案设计 | 第49-52页 |
5.2 教学效果评价 | 第52-57页 |
5.2.1 教学前测 | 第52-54页 |
5.2.2 教学后测 | 第54-56页 |
5.2.3 实验结论 | 第56-57页 |
第6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57-61页 |
6.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57-58页 |
6.1.1 学校教育与白族文化传承方面 | 第57页 |
6.1.2 白族民俗中与生物学相关内容开发成为课程资源方面 | 第57-58页 |
6.2 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| 第58-61页 |
6.2.1 积极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,让学校教育真正发挥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 | 第58-59页 |
6.2.2 科学引导、多方合作,开发生物学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,探索白族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| 第59-61页 |
第7章 研究结论 | 第61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附录 | 第65-74页 |
附录 A. 大理州中学生民族文化素养调查问卷 | 第65-68页 |
附录 B. ATP 的主要来源——细胞呼吸测试题 | 第68-70页 |
附录 C. 大理州中学生民族文化素养调查部分数据分析表 | 第70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