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8-11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 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三、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第一节 压力的研究 | 第11-15页 |
一、 压力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二、 压力源的分类 | 第12-13页 |
三、 压力的理论模型 | 第13-14页 |
四、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五、 压力的测量 | 第15页 |
第二节 应对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| 第15-20页 |
一、 应对及应对方式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应对方式的分类 | 第16页 |
三、 应对方式的功能 | 第16-17页 |
四、 应对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7页 |
五、 我国以往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六、 应对方式的测量 | 第18页 |
七、 压力、应对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研究设计 | 第20-24页 |
第一节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 | 第20-24页 |
一、 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二、 研究假设 | 第21页 |
三、 研究工具 | 第21-22页 |
四、 研究变量 | 第22页 |
五、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22-24页 |
第四章 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生活压力调查表”的编制 | 第24-31页 |
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研究过程 | 第25-31页 |
一、 预测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调查表”的形成 | 第25页 |
二、 预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| 第25-26页 |
三、 预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| 第26-29页 |
四、 正式问卷的形成 | 第29页 |
五、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| 第29-31页 |
第五章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压力、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| 第31-48页 |
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| 第31页 |
一、 研究目的 | 第31页 |
二、 研究假设 | 第31页 |
第二节 初中毕业生源、高中毕业生源总体和不同维度压力的比较 | 第31-38页 |
一、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总体和不同维度压力的比较 | 第31-32页 |
二、 初中女生生源与高中女生生源总体及不同维度压力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三、 初中男生生源与高中男生生源总体及不同维度的压力的比较 | 第33页 |
四、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| 第33-35页 |
五、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感的比较 | 第35-36页 |
六、 初中毕业生源、高中毕业生源不同维度压力均分的比较及大小排序 | 第36-37页 |
七、 中专生整体压力大小排序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| 第38-39页 |
一、 初中毕业生源、高中毕业生源六个应付因子平均分的比较 | 第38页 |
二、 初中女生、高中女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| 第38-39页 |
三、 初中男生、高中男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| 第39页 |
第四节 中专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五节 初中、高中毕业生源总体及不同维度压力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| 第42-45页 |
第六节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在应付方式不同维度上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| 第45-48页 |
第六章 讨论 | 第48-52页 |
一、 关于初中毕业生源、高中毕业生源总体和不同维度的压力 | 第48-49页 |
二、 关于初中毕业生源、高中毕业生源的应对方式 | 第49页 |
三、 初中毕业生源与高中毕业生源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| 第49-50页 |
四、 关于初、高中毕业生源压力、应对方式及其人口学变量差异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五、 提高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些方法途径的探讨 | 第51-52页 |
第七章 小结 | 第52-55页 |
一、 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压力调查表”的形成 | 第52页 |
二、 初中毕业生源与高中毕业生源总体和不同维度压力的比较 | 第52-53页 |
三、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的总体和不同维度压力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 | 第53页 |
四、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| 第53页 |
五、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| 第53-54页 |
六、 两种不同生源学生应对方式不同维度上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| 第54-55页 |
第八章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| 第55-57页 |
第一节 本研究的局限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8页 |
附录 A | 第60-64页 |
附录 B | 第64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