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9-17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4-17页 |
第一章 李泽厚美学与“新感性” | 第17-25页 |
第一节 李泽厚思想历程概述 | 第17-22页 |
一、以实践为中心,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| 第17-19页 |
二、以主体性为中心,对美学体系的构建 | 第19-21页 |
三、宣扬情本体,发挥中国传统智慧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““新感性”和艺术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“新感性”思想的产生 | 第25-31页 |
第一节 “新感性”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“新感性”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李泽厚“新感性”思想的基本内容 | 第31-41页 |
第一节 “新感性”的建立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“新感性”形成的哲学基础——“内在自然的人化”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“新感性”形成的主体要求——“感官的人化” | 第35-37页 |
第四节 “新感性”形成的内在条件——“情欲的人化 | 第37-41页 |
一、情欲的三层次 | 第38-39页 |
二、“情欲的人化”——个体与社会的调和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李泽厚“新感性”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| 第41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时期的研究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