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相关研究概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本论文的难点、创新之处及可行性分析 | 第15-16页 |
1.4.1 论文的难点 | 第15页 |
1.4.2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1.4.3 论文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6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5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6页 |
1.5.2 深度访谈法 | 第16-17页 |
1.5.3 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极端利己主义及相关概念解析 | 第18-21页 |
2.1 利己主义 | 第18-19页 |
2.2 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 | 第19页 |
2.3 利己主义的分类 | 第19页 |
2.4 合理利己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关系 | 第19-21页 |
2.4.1 二者的区别 | 第19-20页 |
2.4.2 二者的联系 | 第20页 |
2.4.3 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极端利己主义倾向在大学各阶段中的表现 | 第21-31页 |
3.1 大学适应期 | 第21-25页 |
3.1.1 学生在大学适应期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3.1.2 大学适应期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 | 第23-25页 |
3.2 大学选择期 | 第25-27页 |
3.2.1 学生在大学选择期的特点 | 第25-26页 |
3.2.2 大学选择期的极端利己主义表现 | 第26-27页 |
3.3 大学告别期 | 第27-31页 |
3.3.1 学生在大学告别期的特点 | 第27-29页 |
3.3.2 大学告别期的极端利己主义表现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当代大学生极端利己主义倾向的原因及危害 | 第31-40页 |
4.1 当代大学生极端利己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| 第31-37页 |
4.1.1 封建思想观念的负面作用 | 第31-32页 |
4.1.2 西方利己主义思想的悄然进入 | 第32-33页 |
4.1.3 网络媒介的消极议程设置 | 第33-34页 |
4.1.4 校园文化环境有待完善 | 第34-35页 |
4.1.5 个别父母利己主义处世哲学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4.2 极端利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 | 第37-40页 |
4.2.1 误导判断,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| 第37页 |
4.2.2 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| 第37-38页 |
4.2.3 形成畸形的人际关系 | 第38-40页 |
第5章 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 | 第40-51页 |
5.1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| 第40-42页 |
5.1.1 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| 第40-41页 |
5.1.2 及时排除西方有害思想的侵扰 | 第41页 |
5.1.3 切实维护开放积极的校园文化 | 第41-42页 |
5.2 创新党团组织和班集体的积极作用 | 第42-44页 |
5.2.1 以班级为基础发挥师生凝聚力 | 第42-43页 |
5.2.2 切实地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性 | 第43页 |
5.2.3 培养可靠的学生骨干 | 第43-44页 |
5.3 把学业与就业作为价值观引导工作的重点 | 第44-46页 |
5.3.1 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学习内容 | 第44页 |
5.3.2 纠正学习过程之中的不正之风 | 第44-45页 |
5.3.3 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工作 | 第45页 |
5.3.4 鼓励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| 第45-46页 |
5.4 细致把控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 | 第46-47页 |
5.4.1 涉及学生利益的事项要公开透明 | 第46-47页 |
5.4.2 清晰明确地答复学生的咨询 | 第47页 |
5.4.3 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| 第47页 |
5.5 引导学生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| 第47-48页 |
5.5.1 帮助学生选择积极向上的网络内容 | 第48页 |
5.5.2 及时通过网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| 第48页 |
5.5.3 主动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多渠道联系 | 第48页 |
5.6 重点把握“问题学生”的心理动向 | 第48-51页 |
5.6.1 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及疏导 | 第49页 |
5.6.2 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| 第49页 |
5.6.3 建立预防和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A 针对学生的访谈提纲 | 第55-56页 |
附录B 针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| 第56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