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前言 | 第9-16页 |
0.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0.2 油气运移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0.2.1 流体势分析 | 第10页 |
0.2.2 油气运移的直接证据:地球化学示踪 | 第10-11页 |
0.2.3 油气运移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: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| 第11页 |
0.2.4 油气运移研究热点之二:断裂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| 第11-12页 |
0.2.5 油气运移物理模拟 | 第12页 |
0.2.6 油气运移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2-13页 |
0.3 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0.3.1 各成藏要素在油气运移中所起的作用 | 第13-14页 |
0.3.2 各类型油气藏运移机制解剖 | 第14-15页 |
0.3.3 各勘探阶段油气运移研究方法探讨 | 第15页 |
0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区域及石油地质概况 | 第16-23页 |
1.1 研究区构造特征 | 第16-18页 |
1.2 沉积地层与环境 | 第18-21页 |
1.3 勘探程度及油气显示特征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油气生成及排烃期 | 第23-37页 |
2.1 源岩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3-30页 |
2.1.1 源岩分布特征 | 第23-26页 |
2.1.2 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6-29页 |
2.1.3 生、排烃能力 | 第29-30页 |
2.2 油气生成及成藏时期 | 第30-37页 |
2.2.1 热动力条件 | 第30-32页 |
2.2.2 埋藏史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3 主要生排烃期分析 | 第33-37页 |
第三章 油气运移数值模拟及分析 | 第37-50页 |
3.1 原理及软件 | 第37-38页 |
3.1.1 原理 | 第37页 |
3.1.2 软件 | 第37-38页 |
3.2 主要参数 | 第38-42页 |
3.2.1 区域储层物性特征 | 第38-40页 |
3.2.2 物性参数拟合 | 第40-42页 |
3.3 长垣东侧油气运移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42-50页 |
3.3.1 地质历史时期油气流向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3.2 地质历史时期油气运移路径分析 | 第45-50页 |
第四章 油气运移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| 第50-59页 |
4.1 大庆长垣东侧典型油气藏 | 第50-55页 |
4.1.1 尚家油藏 | 第50-52页 |
4.1.2 升平油田 | 第52-55页 |
4.2 油气成藏过程及模式 | 第55-56页 |
4.3 油气运移路径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| 第56-59页 |
4.3.1 三肇凹陷内部运移路径的控制作用 | 第56页 |
4.3.2 三肇凹陷外部运移路径的控制作用 | 第56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