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 论文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4 论文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| 第18-30页 |
2.1 品牌与品牌价值相关概念 | 第18-21页 |
2.1.1 品牌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1.2 品牌价值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1.3 品牌价值的来源 | 第19-21页 |
2.2 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文献综述 | 第21-28页 |
2.2.1 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2.2.2 基于财务角度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.3 基于市场角度品牌价值评估系构建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2.4 基于消费者角度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2.5 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对比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 新能源汽车品牌价值研究现状 | 第28页 |
2.4 文献总结 | 第28-30页 |
3 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及品牌发展现状 | 第30-47页 |
3.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 | 第30-38页 |
3.1.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特点 | 第30-33页 |
3.1.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政策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1.3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特点 | 第35-37页 |
3.1.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 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现状 | 第38-43页 |
3.2.1 新能源汽车各品牌的市场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2.2 代表企业品牌发展规划及特点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3 新能源汽车品牌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| 第43-46页 |
3.3.1 面临的主要挑战 | 第43-45页 |
3.3.2 未来品牌发展趋势 | 第45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4 新能源汽车企业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| 第47-65页 |
4.1 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构建思路及构建原则 | 第47-48页 |
4.1.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| 第47页 |
4.1.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| 第47-48页 |
4.1.3 数据来源 | 第48页 |
4.2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| 第48-63页 |
4.2.1 新能源汽车企业品牌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8-54页 |
4.2.2 运用AHP法确定各层次评估指标权重 | 第54-62页 |
4.2.3 确定评估指标体系 | 第62-63页 |
4.3 确定品牌强度计算方法 | 第63页 |
4.4 确定品牌收益计算方法 | 第63-65页 |
4.4.1 计算企业无形资产收益 | 第64页 |
4.4.2 品牌作用指数计算 | 第64-65页 |
5 案例分析—以比亚迪为例 | 第65-84页 |
5.1 比亚迪企业能力综合分析 | 第65-72页 |
5.1.1 比亚迪财务与市场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1.2 比亚迪服务与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1.3 比亚迪质量与技术创新分析 | 第69-72页 |
5.2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品牌强度 | 第72-75页 |
5.3 比亚迪品牌收益计算 | 第75-82页 |
5.3.1 确定比亚迪无形资产贡献收益 | 第75-78页 |
5.3.2 比亚迪品牌作用指数计算 | 第78-81页 |
5.3.3 计算比亚迪品牌收益 | 第81-82页 |
5.4 比亚迪品牌价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| 第82-8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6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4-85页 |
6.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