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| 第13-16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13-15页 |
1.3.2 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3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产城融合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9-22页 |
2.1 田园城市理论 | 第19页 |
2.2 卫星城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 新城理论 | 第20页 |
2.4 职住平衡理论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 | 第22-36页 |
3.1 产城融合度及其评价方法选择 | 第22-24页 |
3.1.1 产城融合度基本内涵 | 第22页 |
3.1.2 研究方法:层次分析法 | 第22页 |
3.1.3 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 | 第22-24页 |
3.2 构建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4-30页 |
3.2.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2.2 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5-26页 |
3.2.3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| 第26-28页 |
3.2.4 指标解释 | 第28-30页 |
3.3 京津冀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实证分析 | 第30-36页 |
3.3.1 数据获取及处理 | 第30-31页 |
3.3.2 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| 第31-32页 |
3.3.3 京津冀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 | 第32-36页 |
第4章 京津冀城市新区产城融合效率测度 | 第36-41页 |
4.1 产城融合效率及其评价方法选择 | 第36-38页 |
4.1.1 产城融和效率基本内涵 | 第36页 |
4.1.2 研究方法:数据包络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1.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| 第37-38页 |
4.2 京津冀城市新区产城融合效率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2.1 综合效率 | 第38页 |
4.2.2 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 | 第38-39页 |
4.2.3 规模收益 | 第39页 |
4.2.4 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 | 第39页 |
4.3 结果分析 | 第39-41页 |
第5章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四分图分析 | 第41-46页 |
5.1 构建产城融合四分图管理矩阵 | 第41-43页 |
5.2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现存主要问题 | 第43-44页 |
5.3 城市新区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| 第44-46页 |
第6章 对策建议 | 第46-48页 |
6.1 “产”:重视产业规划、明确主导产业、加快产业升级 | 第46页 |
6.2 “城”: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| 第46-47页 |
6.3 “人”: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、注重满足“人”的需求 | 第47页 |
6.4 “地”:理性看待区位特征、重视用地功能混合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| 第47页 |
6.5 “生态”:构筑新区生态网络、建立环保监测系统 | 第47页 |
6.6 “资源利用”:削弱资源配置差异、促进新区机会平等 | 第47-48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1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48页 |
7.2 创新与不足 | 第48-49页 |
7.2.1 创新点 | 第48-49页 |
7.2.2 不足之处 | 第49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49-51页 |
7.3.1 加强城市群视角下产城融合机理研究 | 第49页 |
7.3.2 完善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9-50页 |
7.3.3 明确产城融合评价标准 | 第50页 |
7.3.4 细化产城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9页 |
问卷一 | 第57-62页 |
问卷二 | 第62-69页 |
本人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9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