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7-19页 |
1.4 建设用地减量化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1.4.1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| 第19-20页 |
1.4.2 精明增长理论 | 第20-21页 |
1.4.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| 第21页 |
1.4.4 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1.6 研究创新 | 第23-25页 |
1.6.1 针对建设用地减量化进行系统的研究 | 第23页 |
1.6.2 利用定量分析研究建设用地减量化 | 第23-25页 |
2 建设用地减量化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5-35页 |
2.1 建设用地减量化内涵与原则 | 第25-28页 |
2.1.1 减量化内涵 | 第25-26页 |
2.1.2 减量化原则 | 第26-28页 |
2.2 建设用地减量化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8-35页 |
2.2.1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 | 第28-31页 |
2.2.2 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1-33页 |
2.2.3 建设用地利用质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3-35页 |
3 建设用地“五量”与减量化实证研究——以郑州市为例 | 第35-57页 |
3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35页 |
3.2 郑州市建设用地减量化指标选取依据与数据来源 | 第35-36页 |
3.2.1 建设用地减量化指标体系选取依据 | 第35-36页 |
3.2.2 数据来源 | 第36页 |
3.3 郑州市建设用地总量现状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| 第36-43页 |
3.3.1 郑州市建设用地概况 | 第36-38页 |
3.3.2 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| 第38-39页 |
3.3.3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4 郑州市增量建设用地现状 | 第43-47页 |
3.4.1 郑州市经济发展阶段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4.2 郑州市土地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评价 | 第44-47页 |
3.5 郑州市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| 第47-50页 |
3.5.1 郑州市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介绍 | 第47-49页 |
3.5.2 郑州市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6 郑州市建设用地利用质量评价 | 第50-53页 |
3.6.1 郑州市建设用地用地弹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6.2 郑州市建设用地贡献度比较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6.3 郑州市建设用地利用质量评价 | 第52-53页 |
3.7 郑州市流量建设用地现状 | 第53-57页 |
3.7.1 郑州市复垦券概况 | 第54-55页 |
3.7.2 郑州市复垦券利用情况 | 第55-57页 |
4 现有建设用地减量化实践模式 | 第57-69页 |
4.1 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实施方案 | 第57-66页 |
4.1.1 “198”工业区域减量化 | 第58-61页 |
4.1.2 农村宅基地减量化 | 第61-64页 |
4.1.3 上海市建设用地减量化存在的问题 | 第64-66页 |
4.2 江苏省无锡市建设用地减量化行动部署 | 第66-69页 |
4.2.1 农村宅基地减总量 | 第67-68页 |
4.2.2 城镇建设用地提质量 | 第68-69页 |
5 郑州市建设用地减量化对策与建议 | 第69-82页 |
5.1 控制总量,限定规模 | 第69-72页 |
5.1.1 加快划定“三线”,实施城市边界管控 | 第69-70页 |
5.1.2 提升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 | 第70-72页 |
5.2 增量递减,精明增长 | 第72-74页 |
5.2.1 减少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数量,实施工业用地的弹性出让制 | 第72-73页 |
5.2.2 “精明增长”引导城市规划,疏散城市功能 | 第73-74页 |
5.3 盘活存量,优化结构 | 第74-77页 |
5.3.1 产业升级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| 第74-76页 |
5.3.2 “城市针灸”理念改造城市低效住宅用地 | 第76-77页 |
5.4 提高质量,节约集约 | 第77-79页 |
5.4.1 开展“城市双修” | 第78页 |
5.4.2 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立体开发 | 第78-79页 |
5.5 流量提效,以减定增 | 第79-82页 |
5.5.1 建立减量化指标交易市场 | 第80页 |
5.5.2 构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退出还原机制 | 第80-8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82-83页 |
6.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| 第83页 |
6.3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