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的共生研究--以荆州古城龙凤庄为例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序言 | 第8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5页 |
1.1 理论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1 城市形态 | 第11-12页 |
1.1.2 游憩 | 第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中国历史城市形态的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荆州城市景观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5页 |
2 历史城市景观形态的更新 | 第15-20页 |
2.1 中国历史性城市景观形态的特点 | 第15-17页 |
2.1.1 景观形态的“礼制性” | 第16页 |
2.1.2 景观分布的“主观性” | 第16页 |
2.1.3 景观体量的局限性 | 第16-17页 |
2.2 城市景观功能的演进 | 第17-18页 |
2.2.1 功能演进的意义 | 第17页 |
2.2.2 主体启蒙与社会进步 | 第17页 |
2.2.3 城市功能影响景观形态 | 第17-18页 |
2.3 历史城市形态与景观的共生 | 第18-20页 |
2.3.1 交往行动的引入 | 第19页 |
2.3.2 基于空间尺度的景观形态更新 | 第19-20页 |
3 荆州古城龙凤庄景观研究 | 第20-23页 |
3.1 场地研究 | 第20-21页 |
3.1.1 区位和环境分析 | 第20页 |
3.1.2 场地空间关系 | 第20-21页 |
3.2 场地优缺点比较 | 第21-23页 |
3.2.1 建筑群的导向优势 | 第21页 |
3.2.2 前期规划存在的不足 | 第21-23页 |
4 景观实践成果总结 | 第23-33页 |
4.1 空间优化分析 | 第23-25页 |
4.1.1 调整街道空间尺度 | 第23-24页 |
4.1.2 増强区块之间的联系 | 第24-25页 |
4.2 景观节点分析 | 第25-27页 |
4.3 城市元素的提炼应用 | 第27-31页 |
4.3.1 城市色彩的筛选和应用 | 第27-29页 |
4.3.2 城市文化元素的筛选和应用 | 第29-30页 |
4.3.3 受地缘因素影响的景观形态 | 第30-31页 |
4.4 设计实践总结 | 第31-33页 |
4.4.1 景观功能分区 | 第31页 |
4.4.2 交通流线布置 | 第31-32页 |
4.4.3 景观节点置入情景 | 第32-33页 |
5 结论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索引 | 第36-37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/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37-39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