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耐震、隔震、防爆结构论文

具有自动复位功能的球型钢支座的减震耗能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绪论第12-24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2页
    1.2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1.3 钢耗能器减震耗能研究进展第14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软钢减震耗能装置研究现状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减震耗能支座发展动态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新型球型钢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提出第19-21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2-24页
2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理论基础第24-36页
    2.1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减震耗能机理第25-26页
    2.2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自复位机理第26-29页
    2.3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结构选型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延性比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结构形式第30-31页
    2.4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恢复力模型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理论恢复力模型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力学模型修正第33-3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4-36页
3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数值分析第36-66页
    3.1 减震耗能构件参数设计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参数的选取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参数的设计第38-39页
    3.2 接触面特性参数的选取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摩擦系数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接触刚度参数第40页
    3.3. 减震耗能构件模型建立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几何模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单元类型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材料本构模型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网格划分及加载方式第43-44页
    3.4 有限元结果分析第44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软钢厚度影响分析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板簧厚度影响分析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板簧(软钢)宽度影响分析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弧高影响分析第59-62页
    3.5 减震耗能构件的屈服形态第62-6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4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设计方法研究第66-88页
    4.1 不同材料支座减震耗能构件有限元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不同软钢材料的选取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减震耗能构件的有限元分析第67页
    4.2 有限元结果及分析第67-70页
    4.3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理论分析第7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不同构造参数结果分析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不同软钢材料结果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初始刚度计算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最大承载力计算第77-82页
    4.4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有限元验证第82-83页
    4.5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设计方法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软钢与板簧材料搭配设计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力学性能设计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耗能性能设计第84-86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86-88页
5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试验研究第88-94页
    5.1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拟静力试验概况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件尺寸及构造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试验加载设备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试验加载制度第90-91页
    5.2 支座减震耗能构件的试验结果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试验过程与现象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试验结果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5.3 试验情形下的有限元模拟对比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试验试件有限元模型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有限元结果及分析第92-9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3-94页
6 结论与展望第94-96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4-95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95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100页
作者简历第100-104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4页

论文共10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徽派建筑元素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历史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的共生研究--以荆州古城龙凤庄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