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学校管理论文

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第10-11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大学生创业相关文献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社会网络文献综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文献评述第16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法第17-19页
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9-24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社会网络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社会网络的构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社会网络的维度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创业的概念第21页
    2.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会网络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第23-24页
第3章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4-31页
    3.1 大学生创业现状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大学生创业背景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大学生创业近况第25-27页
    3.2 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问题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大学生创业信息来源不足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缺乏创业资金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创业团队互补性不强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创业政策解读和获得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完善第28页
    3.3 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家庭环境因素制约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学生的创业观念和素质水平的限制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学业与创业难以兼顾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创业能力与实际经验欠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创业教育、政府政策扶植与实际有差距第30-31页
第4章 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分析第31-45页
    4.1 大学生创业社会网络功能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组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特点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形成第32-33页
    4.2 大学生创业阶段的界定第33页
    4.3 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的影响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大学生创业前社会网络的组成、特点及作用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大学生草创期社会网络的组成、特点及作用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大学生发展期社会网络的组成、特点及作用第36-37页
    4.4 问卷调查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问卷调查介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问卷调查基本样表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4.5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网络支持调查统计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物质支持网络调查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信息支持网络调查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情感支持网络调查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社会支持网络调查第42-45页
第5章 YJ团队创业项目案例分析第45-49页
    5.1 创业者背景介绍第45页
    5.2 创业项目介绍第45-46页
    5.3 创业前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第46页
    5.4 创业前社会网络对对机会识别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5.5 草创期社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5.6 发展期社会网络对企业运营的影响第48-49页
第6章 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的对策第49-54页
    6.1 拓宽创业融资渠道第49-50页
    6.2 提高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第50页
    6.3 创造优质社会网络资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开发家庭亲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本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培育基于学缘校友网络第51页
    6.4 积累创业资源第51-52页
    6.5 培养创业能力第52-53页
    6.6 优化创业服务第53-54页
第7章 结论第54-56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54页
    7.2 创新与不足第54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附录:调查问卷第61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融合型领导对新员工社会化的影响机制研究--基于社会交换的研究视角
下一篇:H电力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