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施工论文--施工管理论文

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扩散与应用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16-17页
2 技术扩散相关基础理论第17-23页
    2.1 技术扩散概念总结第17页
    2.2 技术扩散一般过程第17-18页
    2.3 技术创新扩散一般影响因素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技术自身因素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技术创新扩散主体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技术创新扩散环境第21-22页
    2.4 信息技术扩散的特点第22-23页
3 承包模式对 BIM 技术扩散的影响第23-27页
    3.1 项目总承包第23页
    3.2 设计-施(D+B)工总承包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DB 模式实施的关键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DB 模式下应用 BIM 技术的优势第24-25页
    3.3 EPC 总承包的特点第25-27页
4 BIM 技术扩散的系统分析第27-33页
    4.1 BIM 技术扩散要素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BIM 技术扩散主体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BIM 技术采纳者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BIM 技术扩散渠道第29页
    4.2 BIM 在企业内部的扩散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企业内部扩散的步骤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BIM 技术扩散的过程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4.3 BIM 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归纳第31-33页
5 BIM 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33-57页
    5.1 调查问卷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问卷设计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调查问卷统计第34页
    5.2 调查问卷数据处理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问卷有效性判断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因素相对重要性比较结果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“影响因素”权重的计算第38-40页
    5.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第40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一级因素相对重要程度对比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二级因素重要程度比较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三级因素重要程度比较分析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相对重要程度的综合评价第54-57页
6 加快 BIM 技术扩散的途径第57-69页
    6.1 推动 BIM 技术的研发及转化过程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加快 BIM 软件开发进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提高 BIM 软件专业间的交互性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加快推进 BIM 统一标准的制定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增强对 BIM 技术的研究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适应 3D 思维模式第59页
    6.2 提高技术扩散主体的适应能力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注重培养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改革企业内的工作流程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企业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加强 BIM 技术经济效益的研究第61页
    6.3 完善 BIM 技术扩散的环境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建立健全争议处理机制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加快标准合同文本的编制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注重参与方之间的协作第63页
    6.4 现阶段加快 BIM 技术扩散的切入点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项目总承包模式下总包企业导向性的扩散模式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项目总承包模式下技术扩散的实现过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应用案例第66-69页
7 结论第69-71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69-70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70-71页
致谢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7页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7-79页
附录1 调查问卷第79-95页
附录2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第95-105页

论文共10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韩城古城民居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利用
下一篇:海峡两岸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构成及规划设计对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