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历史文化名城 | 第11-13页 |
1.1.2 韩城古城 | 第13页 |
1.1.3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空间形态 | 第13-14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5-20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1.4.1 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2 课题研究的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.3 相关概念的阐述 | 第22-24页 |
1.5 课题研究框架 | 第24-27页 |
2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| 第27-61页 |
2.1 韩城古城概述 | 第27-31页 |
2.1.1 韩城古城简介 | 第27-29页 |
2.1.2 历史沿革 | 第29-31页 |
2.1.3 历史价值 | 第31页 |
2.2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概述 | 第31-32页 |
2.3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格局 | 第32-34页 |
2.3.1 民居聚落的营建规则 | 第33页 |
2.3.2 民居聚落的控制节点 | 第33-34页 |
2.3.3 民居聚落格局沿革 | 第34页 |
2.4 街巷空间形态特征 | 第34-42页 |
2.4.1 街巷的形态特征 | 第35-38页 |
2.4.2 街巷空间尺度及比例 | 第38-40页 |
2.4.3 街巷空间界面 | 第40-42页 |
2.5 民居空间形态特征 | 第42-50页 |
2.5.1 民居形态特征 | 第42-46页 |
2.5.2 院落空间尺度及比例 | 第46-47页 |
2.5.3 院落空间界面 | 第47-50页 |
2.6 节点空间形态 | 第50-55页 |
2.6.1 节点空间类型 | 第50-52页 |
2.6.2 节点空间属性 | 第52-54页 |
2.6.3 节点空间尺度及比例 | 第54-55页 |
2.7 空间秩序 | 第55-58页 |
2.7.1 民居院落空间秩序 | 第56页 |
2.7.2 街巷空间秩序 | 第56-57页 |
2.7.3 聚落空间秩序 | 第57-58页 |
2.8 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| 第58-60页 |
2.8.1 自然因素 | 第59页 |
2.8.2 社会因素 | 第59-60页 |
2.9 小结 | 第60-61页 |
3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空间形态价值体现及存在问题 | 第61-69页 |
3.1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空间形态的价值体现 | 第61-64页 |
3.1.1 物质文化价值 | 第61-62页 |
3.1.2 非物质文化价值 | 第62-64页 |
3.2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 | 第64-67页 |
3.2.1 民居聚落部分区域肌理不够清晰 | 第64-65页 |
3.2.2 民居聚落区域内节点空间的遗失 | 第65-66页 |
3.2.3 区域缺乏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 | 第66-67页 |
3.2.4 空间秩序感较弱 | 第67页 |
3.2.5 消防法规与古城街巷尺度的矛盾 | 第67页 |
3.3 小结 | 第67-69页 |
4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保护的探索 | 第69-99页 |
4.1 保护理论的探索 | 第69-71页 |
4.1.1 保护的原则 | 第69-70页 |
4.1.2 保护的模式 | 第70页 |
4.1.3 保护的策略 | 第70-71页 |
4.1.4 保护的层次 | 第71页 |
4.2 民居聚落保护区域的限定 | 第71-74页 |
4.2.1 保护区域限定的原则 | 第71-73页 |
4.2.2 民居聚落保护区的划分 | 第73-74页 |
4.3 民居聚落空间形态保护的内容 | 第74-97页 |
4.3.1 民居聚落肌理的保护 | 第76-80页 |
4.3.2 街巷空间结构的保护 | 第80-85页 |
4.3.3 民居院落的保护 | 第85-91页 |
4.3.4 节点空间的保护 | 第91-94页 |
4.3.5 空间尺度及比例的保护 | 第94-96页 |
4.3.6 空间界面的保护 | 第96-97页 |
4.4 小结 | 第97-99页 |
5 韩城古城民居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利用的探讨 | 第99-115页 |
5.1 利用理论的探索 | 第99-100页 |
5.1.1 利用的原则 | 第99页 |
5.1.2 利用的模式 | 第99-100页 |
5.1.3 利用的策略 | 第100页 |
5.2 民居聚落空间形态利用的内容 | 第100-113页 |
5.2.1 聚落空间序列的整合 | 第101-105页 |
5.2.2 院落空间形态的利用 | 第105-110页 |
5.2.3 街巷空间尺度的利用 | 第110-113页 |
5.3 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6 结语 | 第115-119页 |
6.1 研究成果 | 第115-116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116页 |
6.3 研究不足 | 第116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5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25-131页 |
图录 | 第125-129页 |
表录 | 第129-131页 |
附录 | 第131-139页 |
附录一:韩城古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表 | 第131-133页 |
附录二:韩城古城区民居建筑群市级重点保护建筑一览表 | 第133-138页 |
附录三:韩城古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民居 | 第138-13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39页 |
发表论文 | 第139页 |
项目实践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