轨道交通驾驶仿真系统设计与应用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轨道交通驾驶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2 CBTC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论文内容及结构 | 第16-18页 |
2 轨道交通驾驶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| 第18-24页 |
2.1 需求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1.1 系统需求分析 | 第18页 |
2.1.2 功能需求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2 系统工作原理 | 第20-22页 |
2.2.1 CBTC系统工作原理 | 第20-21页 |
2.2.2 轨道交通驾驶仿真系统工作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3 LabVIEW介绍 | 第22-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3 算法研究 | 第24-36页 |
3.1 列车动力学模型 | 第24-28页 |
3.1.1 列车牵引力 | 第25页 |
3.1.2 列车运行阻力 | 第25-26页 |
3.1.3 列车制动力 | 第26-27页 |
3.1.4 列车运动计算模型 | 第27-28页 |
3.2 ATP自动防护曲线计算模型 | 第28-33页 |
3.2.1 移动授权MA | 第29页 |
3.2.2 紧急制动触发曲线计算模型 | 第29-33页 |
3.2.3 紧急制动实施曲线计算模型 | 第33页 |
3.3 ATO自动运行曲线计算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4 轨道交通驾驶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| 第36-70页 |
4.1 系统结构设计 | 第36-37页 |
4.2 模拟控制台仿真设计 | 第37-48页 |
4.2.1 界面设计 | 第39-43页 |
4.2.2 运营模式逻辑结构设计 | 第43-44页 |
4.2.3 驾驶模式逻辑结构设计 | 第44-48页 |
4.3 通信协议设计 | 第48-50页 |
4.3.1 通信帧格式 | 第48页 |
4.3.2 通信内容 | 第48-50页 |
4.4 数据结构设计 | 第50-54页 |
4.4.1 界面控件数据结构 | 第50-51页 |
4.4.2 机车与环境数据结构 | 第51-53页 |
4.4.3 运行参数数据结构 | 第53-54页 |
4.5 驾驶模式设计 | 第54-63页 |
4.5.1 非限制人工驾驶模式设计 | 第54-56页 |
4.5.2 限制人工驾驶模式设计 | 第56-58页 |
4.5.3 ATP自动防护模式设计 | 第58-61页 |
4.5.4 ATO自动运行模式设计 | 第61-63页 |
4.6 系统实现 | 第63-68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5 系统测试及现场调试 | 第70-86页 |
5.1 测试概要 | 第70-71页 |
5.1.1 测试目的 | 第70页 |
5.1.2 软件说明 | 第70页 |
5.1.3 测试环境 | 第70-71页 |
5.2 测试内容及结果 | 第71-82页 |
5.2.1 环境搭建 | 第71-73页 |
5.2.2 参数设置测试 | 第73-74页 |
5.2.3 控制台显示与模式转换逻辑测试 | 第74-77页 |
5.2.4 通信测试 | 第77-78页 |
5.2.5 仿真运行测试 | 第78-82页 |
5.3 现场调试 | 第82-8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6.1 总结 | 第86-87页 |
6.2 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0页 |
图索引 | 第90-92页 |
表索引 | 第92-94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4-9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