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北窟窿山复式岩体年代学、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前言 | 第13-17页 |
1.1 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2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7-29页 |
2.1 大地构造格局与演化 | 第17-19页 |
2.1.1 前燕山构造阶段 | 第17-18页 |
2.1.2 燕山构造阶段 | 第18-19页 |
2.1.3 喜马拉雅构造阶段 | 第19页 |
2.2 区域地层 | 第19-22页 |
2.2.1 前侏罗系 | 第19-21页 |
2.2.2 侏罗—白垩系 | 第21-22页 |
2.2.3 新生界 | 第22页 |
2.3 区域岩浆岩 | 第22-24页 |
2.3.1 前燕山期岩浆岩 | 第22-23页 |
2.3.2 燕山期岩浆岩 | 第23-24页 |
2.3.3 喜山期岩浆岩 | 第24页 |
2.4 区域断裂 | 第24-29页 |
3 岩体地质特征 | 第29-35页 |
3.1 地层特征 | 第30页 |
3.2 构造特征 | 第30-31页 |
3.3 岩浆岩特征 | 第31页 |
3.4 矿化特征 | 第31-35页 |
4 地质时代 | 第35-41页 |
4.1 分析方法 | 第35页 |
4.2 分析结果 | 第35-38页 |
4.3 问题讨论 | 第38-41页 |
5 岩石学特征 | 第41-49页 |
5.1 岩相学 | 第41-44页 |
5.2 岩石化学 | 第44-49页 |
5.2.1 岩石化学分类命名 | 第44-45页 |
5.2.2 岩石系列类型划分 | 第45-49页 |
6 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9-57页 |
6.1 分析方法 | 第49页 |
6.2 主量元素 | 第49-51页 |
6.3 稀土和微量元素 | 第51-52页 |
6.4 同位素 | 第52-57页 |
7 岩石成因 | 第57-63页 |
7.1 物质来源 | 第57-58页 |
7.1.1 主微量元素制约 | 第57页 |
7.1.2 Sr-Nd-Pb-O同位素制约 | 第57-58页 |
7.2 岩浆过程 | 第58-59页 |
7.3 构造背景 | 第59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7页 |
科研成果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