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9-14页 |
(一)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(二)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4页 |
四、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“民主”、“协商”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9 | 第16-29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“民主”理论的探索 | 第16-21页 |
一、无产阶级新型民主观的实质是人民主权 | 第16-17页 |
二、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理论是对传统代议制民主理论的突破 | 第17-18页 |
三、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实现途径在于工农联盟 | 第18-21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“协商”思想在实践中的探索 | 第21-25页 |
一、巴黎公社的历史发展过程 | 第21-22页 |
二、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总结 | 第22-24页 |
三、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“民主”“协商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| 第25-29页 |
一、列宁对工农联盟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| 第25-27页 |
二、列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| 第29-47页 |
第一节 建国以前对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索 | 第29-36页 |
一、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对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| 第29-32页 |
二、抗日战争时期“三三制”理论的运用与实践 | 第32-33页 |
三、新旧政治协商会议成功与失败原因探析 | 第33-36页 |
第二节 建国以后协商民主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| 第36-39页 |
一、人民政协在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大发挥重要作用 | 第36-38页 |
二、和平赎买政策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| 第38-39页 |
三、人民政协制度在20世纪 60—70年代曲折发展 | 第39页 |
第三节 新时期协商民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| 第39-47页 |
一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协的发展进入新时期 | 第39-42页 |
二、20世纪90年代后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| 第42-44页 |
三、新世纪新阶段协商民主理论在实践中深入发展 | 第44-47页 |
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发展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| 第47-62页 |
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执政理念上的新思考 | 第47-52页 |
一、协商民主是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| 第47-48页 |
二、协商民主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程序 | 第48-50页 |
三、协商民主是公民参政的有效方式 | 第50-52页 |
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经验总结 | 第52-56页 |
一、坚持党的领导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| 第52-53页 |
二、坚持发展与中国政治结构相适应的广泛、多层、制度化的协商民主 | 第53-54页 |
三、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| 第54-56页 |
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 | 第56-62页 |
一、协商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| 第56-58页 |
二、协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| 第58-59页 |
三、协商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| 第59-62页 |
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实践路径 | 第62-71页 |
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协商民主在基层实践中的形式探索 | 第62-66页 |
一、民主恳谈会作为社会协商民主形式不断发展 | 第62-63页 |
二、村民自治制度在基层民主制度中的实践与探索 | 第63-65页 |
三、听证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发展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路径 | 第66-71页 |
一、推动协商主体的广泛参与,促进协商内容的多样化 | 第66-68页 |
二、推动协商民主制度向多层次方向发展 | 第68-69页 |
三、推动协商民主制度化、程序化、规范化发展 | 第69-71页 |
结语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